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程斯辉 《教育学报》2005,1(5):75-81
人权是人类成员即所有的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存在形态是由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力构成的互相关联的体系。“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它具有神圣性、不可缺少性、不可取代性和不可转让性。“受教育权”主要由“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与“获取受教育结果权”构成。从应有、法定与实有三个方面来考察“受教育权”,我国公民之“受教育权”的保障与实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和研究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现实中农民的教育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有着制度和意识两方面的原因。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平等受教育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完善对农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应当完全平等。现实教育领域存在的基于优长、阶层、民族、地域等的差别对待,大多是出于历史和现实利益考量的折衷、过渡之举,不具有长久的制度正义性。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依赖于法律条文的规定,在实质上则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要改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应重在对权利的经济背景进行合理调剂,而不是改变权利和机会平等的法定规则本身。在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差别对待措施应当逐步弱化并最终取消,从而使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下公民的高校受教育权之属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制度的变迁。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变迁必然会影响到公民的高校受教育权的属性,这一属性的探讨应放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制度变迁下,高校受教育权的属性具有公权与私权的双重性,探讨其属性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劳凯声 《教育研究》2021,42(8):23-34
近年来,我国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开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权和受益权,而是强调教育的自主、自决、自治,关注由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教育选择成为新的权利主张.教育选择使教育的强制与自由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受教育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与受教育义务相对应,同时也与教育自由相对应,因而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具有建构性作用.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外都曾产生过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导致权力的扩张及其对市民生活的介入.虽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权力行使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如无明确的界限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甚至剥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为权利与权力划界,为各自的活动规定范围,防止由于权力越界而产生的对权利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儿童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诸多国际公约、文件都对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作出相关表述。本文回顾了主要的国际教育文件,归纳了这些文件中关于儿童受教育权的基本共识,并讨论在全民终身教育框架下儿童受教育权保护需要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而平等受教育权更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平等受教育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认同,受教育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民生存与发展权的基础,也正因为其基本权利的重要性,以《世界人权宣言》为首的国际性人权文件确认了受教育权的基础性地位,在国际人权保障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受教育权的保障。我国虽然在宪法中确认受教育权的基本权利地位,但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受教育权的保障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试论受教育权的平等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等是受教育权的基本价值取向,平等的实现是一个从理想平等到法律平等再到实际平等的依次演化过程。我国受教育权的平等理念应为:义务教育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成缺的需求,所有社会成员应一律平等享有,即“共享的完全平等”;非义务教育则只能按个人成绩和能力差别依比例平等享有,即“差别的比例平等”,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处境不利。  相似文献   

10.
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受教育权平等具有人权与公民权的双重属性,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的待遇平等以及受教育权的平等法律救济。中国教育领域的"差别对待"现象,客观上形成了歧视,"无差别对待"并未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实质平等,"补偿平等"也面临困境。应从客观上是否存在需要差别对待的事实因素、差别对待的立法或政策手段与结果是否最大程度减少了"逆向歧视"两个方面,确立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标准,以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11.
12.
"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人们宣扬"普世价值"的目的何在?对于这些问题,只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段[F1]分析方法,就能看穿"普世价值"不过是一种罩上神圣光环的资产阶级的谎言,在学理上是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伪概念。其实质就是宣扬早就失去其原有积极意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等。宣扬"普世价值"的目的就是妄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达到"西化""演变"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哈耶克是当代新经济自由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他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自由与平等的含义,反对国家干预,倡导实行货币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哈耶克认为,国家干预只能减少自由,国家的功能应限制在维护财产权益和立法措施范围内,其他领域如医疗保险、抚恤金、教育等都应留给市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与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他指出,“一如在其他领域那般,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内保持自由,从长远来看,将依赖于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权的分散,亦将依赖于那些能够将大量资金用于他们所认为的重要目标的个人的始终存在。”哈耶…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oliberal policies upon the work of border intellectuals within the university, whose scholarship seeks to explicitly challenge longstanding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and social exclusions. More specifically, the notion of neoliberal multiculturalism is defined and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arwinism and the whitewashing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labor, despite a tradition of progressive struggle within the academ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counter-egalitarian climate of neoliberalism, a call is issued for a critical pedagogy that supports a revolutionary vision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tic life.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文主义传统,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是达至和谐的基石。由平等得到的自由是释放生命活力,实现和谐的路径。由平等得自由而和谐是法国基础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平等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具有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合理地发展与完善远程教育,必将为实现教育平等提供可能。发展远程教育以实现教育平等,可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库建设等入手。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takes up Foucault's politics of human rights and suggests that it may constitute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renewal of HRE, not only because it rejects the moral superiority of humanism—the grounding for the dominant liberal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but also because it makes visible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rights as illimitable and as strategic tools for new political struggles. Enriching human rights critiqu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RE, precisely because these critiques prevent the dominance of unreflexive and unproductive forms of HRE that lead toward a declarationalist, conservative and uncritical approach. It is argued that Foucault's critical affirmation of human rights—that is, an approach which is neither a full embrace nor a total rejection—provides a critique that can be disrup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HRE approach and creates openings that might renew HRE, both politically and pedagog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