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蓉芳在《新闻记者》第6期上撰文说,相对于男性受众群而言,我国女性受众基本上处于一种缺席状态。具体表现为:一、女性受众接受新闻大多都是被动接受;二、女性受众所关注的新闻大多都是软新闻。黄蓉芳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1、新闻文本中的女性缺席是直接原因;2、新闻生产部门中的女性缺席是间接原因,据统计,我国新闻工作者性别构成为:男性占 67. 1%,女性占32.9%;3、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缺席是深层原因。文章最后说,‘也许,我们是该在转变观念、增加女性在新闻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以及改进以女性为对象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媒对推动中国女性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目前新闻媒介仍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在主流媒介上得不到充分报道,女性的角色和身份也不尽合理和平衡。本文针对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存在的三种失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女性报纸中对女性新闻的报道现状特征.<中国妇女报>由于其在中国女性报纸中的地位和影响而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对该报2008年4月的a版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分别从女性新闻在报纸中出现的情形、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新闻主体等方面展开,然后对这些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出以<中国妇女报>为代表的女性新闻的一些现状特征,最后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女性媒介建构女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传媒观察》2005,(4):40-41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沈小乐 《新闻界》2013,(13):35-38
体育电视直播作为电视与体育结合的重要方式,在体育传播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某些有很高新闻传播价值的赛事,电视机构却主动放弃直播,形成特殊的"缺席"现象。体育电视直播中的"缺席"兼有"不闻"和"失语"两种存在本质差异的传播意义,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阐释了体育电视直播中的"缺席"现象对于体育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新闻跟帖特点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对其成因作出分析。文章认为网民的新闻跟帖中的草根式评论和平民化视角是吸引网民对新闻跟帖的原因之一;新闻跟帖中因为新闻跟帖形式和网民心理原因,也具有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见极化现象和跟帖失范现象;在众多新闻议题中,网民对社会民生议题的参与讨论热情更高。  相似文献   

7.
在党报专刊的办报思路上,现在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专刊与新闻版的地位和作用被截然分割,新闻版姓“党”,是主流媒体;专刊姓“副”,担负着可读性、服务性、有用性等职能,因为新闻特别是主流新闻信息的“自觉缺席”被边缘化,只能作为正刊的一种“补充”而存在。之所以强调专刊新闻的“自觉缺席”,是因为即使是在有的党报专刊办报人眼里,专刊的新闻性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他们觉得,抓新闻、抢时效是新闻版的事情。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的后果是:不少专刊的新闻含量低,含金量更低;缺乏有影响力、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优秀新闻作品;编采人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及其规避办法进行了探讨.其中详细研究了隐性采访的历史、含义、特征和法律规定;分析了隐性采访中新闻侵权现象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10.
在女性主义向人文社会学科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悄然兴起。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鲜明的表现出了它的批判性。在新闻传播领域,女性的形象被异化,并未真正展示出她们真实的面貌。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受到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影响,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曲解和扭曲。本文从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反腐新闻中女性的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对媒体如何进行反腐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宏 《中国广播》2014,(3):95-100
由香港电台制作的《杀·迷途》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网瘾背后》两个广播特写分别获得2013年、2010年亚广联奖新闻类大奖。这两个作品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选择了青少年问题题材;二是都以广播特写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分析新闻事件、新闻现象背后的原因;三是都从解决问题的立意出发采访、制作节目,都并给以希望,让听众从悲剧中感受到光亮。  相似文献   

12.
靖鸣  娄翠 《出版广角》2018,(1):9-1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为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闻偏见、新闻失衡难以被发现和控制;二是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被削弱;三是公众的信息安全和著作权得不到基本保障;四是智能推荐易使受众深陷"信息茧房",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从传播学角度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失范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苏锐 《新闻世界》2014,(4):202-203
本文从2013年10月至11月《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体现出女性形象的内容入手,分析我国新闻评论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包括贴近民生、引发舆论共鸣、新闻评论的中的独立性和宽容性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报纸,对其新闻中的女性政治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政治人物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女性政治人...  相似文献   

15.
<正>“女性与传播”虽然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边缘”课题,然而却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女性频道为平台,从女性频道的现状出发,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关照着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从新闻传播学传统的研究思路出发,结合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实际,通过对女性传者、媒介内容和女性受众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考察女性主义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问题探索社会性别传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朱筱伶 《今传媒》2012,(9):48-49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空间不断增加,对于一个典型事件,媒体围绕这些热点展开报道并进行相关报道的延伸,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的扎堆报道。本文对三种典型的新闻扎堆报道的现象进行描述并探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空间不断增加,对于一个典型事件,媒体围绕这些热点展开报道并进行相关报道的延伸,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的扎堆报道。本文对三种典型的新闻扎堆报道的现象进行描述并探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使自身新闻能够实现价值效应最大化,媒体从业人员从事件的各个角度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灾难新闻报道出发,通过对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的剖析,追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探讨新闻伦理与新闻价值在报道中共生的可能性,以期对媒体从业者走出新闻伦理困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新闻知识》2012,(3):111-112
本文从新闻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中的体现以及在全英文编播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中国新闻文化的原因。文章对CCTV-9的英语新闻和美国VOANews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央视英语频道中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和其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中国的英文电视新闻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