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封禅与玉册档案的概念封禅,专指我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仪式。《史记·封禅书》中对"封禅"这样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1]。被认为是"受命于天"的帝王要到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顶积土以感激上天"天降大  相似文献   

2.
刘绯 《山东档案》2013,(1):29-30
泰山,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它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历史上以泰山为中心形成了大量珍贵档案,这些档案记载了泰山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泰山的宗教、民俗和文化底蕴,以及历代名人讴歌泰山的文学、艺术、典籍及石刻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有重要的保存、研究和利用价值,做好收集、抢救泰山档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贾辉 《兰台世界》2004,(5):41-42
在中国的大地上,如珍珠一般散落着诸多历史文化名山.如中国五大岳山(简称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如中国五大镇山(筒称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五岳、五镇是中国华夏封禅史上十颗明珠,也是镇祀一方的神岳、神山.五岳、五镇的神位和岳山石、镇山石至今供奉在北京的地坛公园内.五岳、五镇历史地位尊贵显赫,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帝王在五岳、五镇立祠建庙,封禅祭祀,经年不断.五岳、五镇文化内涵博大丰厚,而且自然风光秀丽,多为国家森林公园,她们名镇一方,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到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电视台、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泰安电视台在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中国纪录片学会支持下拍摄和制作的15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泰山》,深感这是一部既具观赏性又有文化意韵并包含了多种学科知识的好作品。它的出现,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外纪录片创作中,曾经有过一阵称之为“民族文化片”和“民俗文化片”热。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对世界一些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址和诸多方面进行考察、对现存的风俗习惯进行纪录,这项工作无疑是具有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畤祭与山川祭祀都是东周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畤祭与山川祭祀所采用的祭祀方法以及留存下的遗迹遗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也有文献记载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而此种联系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背景与意义。东周初年,秦人借鉴山川祭祀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的礼仪规程创设了畤祭制度。此后,随着秦人扩张步伐,畤祭与山川祭祀因同样具有宣示领土控制和君主权威的理念,联系日益紧密。秦汉统一之后,以泰山封禅和五岳祭祀为代表,山川祭祀迎来重大变革,其背后来自畤祭的影响尤为显著。畤祭与山川祭祀的相伴发展贯穿秦人崛起至横扫天下,后经汉王朝终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过程,就二者关系展开研究可以为考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的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放 《国际新闻界》2023,(3):109-129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相似文献   

7.
东镇沂山,旧称东泰山,是沂蒙山主脉,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东镇沂山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清[光绪]《临朐县志》载:"太初三年(前102年),帝东巡海上,公玉带援黄帝故事,请武帝封东泰山,武帝亲至其下,令礼官祀之".  相似文献   

8.
张琪玉 《中国索引》2008,6(2):35-36
泰山是中国名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对于泰山及泰山周边地区人文与自然方方面面的研究,形成“泰山文化”研究,当前则集合为“泰山学”。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东更道七器是古代祭祀泰山的遗物,对研究古代的山川祭祀是难得的实物见证。过去,由于器物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很多细节缺乏报道,铭文和器物对不上号。因此,作者做全面调查,通过目验原器和汇总有关资料,按出土情况、地理环境、埋藏顺序、器物编号、尺寸重量、形制纹饰和铭文释读,对这批铜器做系统介绍。最后,得出的初步认识是:这批器物可能是战国晚期齐王建利用获自鲁地的六件楚国浴缶,由留在齐地的燕国工匠加刻铭文,和一件三足铁盘,埋在泰山脚下,用来祭祀泰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全泰山诗》为中心,对泰山历代诗歌创作的兴衰、嬗变、演进作一考察,认为其创作重心经历了从崇山祀岳到范水模山、从怀古咏史到歌风纪俗、从借景喻道到精神揭示的三重演变.进而认为《全泰山诗》所展示的内容,其实也是用诗笔写就的“泰山思想史”或“泰山心灵史”.  相似文献   

11.
进庙烧香,作为游客是为表虔诚之心,而对于承包者而言,只是赤裸裸的生意如果你是泰山管委会的员工,有着雄厚的资金,并且在竞标中获胜,那么你就可以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上承包一座寺庙,承包费从几十万到三百万不等。"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原本只是个别香火旺盛庙宇的"独奏",可放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就成了规章严密、组织得力的"大合唱"。这出戏的内容很简单,通过内部竞标胜出的出资人与寺庙所有人——泰山管委会(以下简称"泰山管委")签订合同,前者拥有寺庙规定期限内的管理经营权,并向后者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而前者再通过香火等收入赚取利润。  相似文献   

12.
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我国名山的杰出代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泰山,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  相似文献   

13.
泰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雄居东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古代帝王的游览。他们在泰山进行的封禅祭祀和旅行游历活动,赋予了泰山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拍摄《中华泰山》的话题八年前去看黄山,在玉屏峰东侧峭壁上,看到一方刻石,四个字:岱宗逊色。我对安徽电视台的同行说:“黄山虽绝代佳人,惜乎无才;泰山乃伟丈夫,大有学问!”同行笑道:“现在美女比学问值钱,哈哈……”我说:“咱们瓜田李下,避嫌,叫河南人说。杜甫河南人。岱宗夫如何?泰山大的没法说,诗圣都没法说,何如?”泰山太大了,北京大学的季羡林老夫子把泰山归纳四个字:雄伟博大。汉字五万,说泰山大概只有用这四字才切实。我以为“雄伟”易表述,而博大则极难传达予人。中国历代诗文都说了它的雄伟,经数千年而不泯,至今还流传在…  相似文献   

15.
周天一  黄叔界 《传媒》2016,(5):78-80
本文探讨了广告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从中国传统的“家”“节”“情”文化内涵着手,对广告艺术进行分析,提出应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融入到广告创作中,而不能只停留于素材的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人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端午节当天派出记者采访,被采访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日子。在很多城市,在青年学生中,“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祭祀以及其他的文化内涵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遭遇的一种尴尬。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年轻人忌谈祭祀,  相似文献   

17.
三国故事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所采用祭祀天地的牺牲青牛白马、所选择的祭祀地点桃园,均源自契丹族祭祀天地和祖宗的风俗。三国小说、戏剧在成型的过程中,辽代契丹文化为其提供了素材和养分。三国故事、尤其是桃园三结义这个情节,由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直接孳乳而成,是民族融合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少数民族边缘文明影响汉族中心文明的明证,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敏俐先生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一书,是从对“文学是什么”的反思开始的。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文学是什么?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的艺术”,那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今天就必须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王汇 《山东档案》2007,(2):58-59
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举行的国家最高祭祀大典。何谓封禅?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作如下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对传统的一种割离与颠覆;有人认为,网络祭祀可以达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目的.网络祭祀的流行,是传统礼仪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