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与张天翼同以塑造市民形象而誉满文坛,被称为“双璧”。本文简要分析了老舍与张天翼笔下人物的不同点。老舍侧重于北方市民灵魂中的“柔弱”,而张天翼则侧重于南方市民的“愚腐”;老舍着意讽刺人物灵魂中的“苟且”,而张天翼重于人物“委琐”的特质;对洋化市民形象的讽刺,老舍批判了他们的“懦弱”,而张天翼则揭示了他们的“虚荣”。  相似文献   

2.
张天翼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方面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归纳为无聊型、苦闷型和退离型三类.在对于知识分子的观照和表现过程中,张天翼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痼疾.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幽默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来实现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完成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救赎.这种批判与自我救赎反映出张天翼对于现代知识分子重建历史主体地位的现代性途径的可贵摸索.  相似文献   

3.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压抑下,新中国的穆旦领旦领悟到了生命个体的虚弱与渺小,因此诗人重审自己的生存位置,确认了自我的“小人物”身份,在自动疏离主流话语之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由表达生命个体对于时代与自我的独特感受,从而在诗歌本中建构起一个独立自足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鲁迅塑造的“小人物”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又是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存在。立足于新教育叙事“呈现—分析—揭示”的基础模式,选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叙事学角度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者与文本内容,确定叙事点、叙事思路、叙事话语。分析发现,三个“小人物”的心理表现体现于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双重作用,心理特征呈现为黯然失色下的五彩斑斓。他们外求于人,内求诸己,心理本质为抗争性、时代性与影射性。对小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不仅深刻认识鲁迅的写作思想,还对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与课堂教学实践产生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伤逝》中的典型人物“子君”的一生,她的存在与死亡的人生悲剧历来是学界议论的重点。如果从“人”的本身,从存在主义的观照中探查子君的存在与死亡之谜,则可以揭示支撑子君存在的三重本质是在“自由话语”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涓生的“热爱”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博爱”。而子君的死亡原因则是她在“自由话语”的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三重本质崩塌、瓦解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人本身命运的观照,可以为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为现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完善自身的本质建构提供一种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杜牧笔下关于女性的诗歌,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中,借女性这个特殊的话语主体,进行身心的双重审美观照,表达诗人一种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本文试从杜牧诗歌女性话语的类型特征,杜牧女性话语的文化底色这两方面着手,对其女性诗歌作一下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为文本实例,通过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张天翼童话作品中“教育功能”与“儿童本位”和谐共生,以及“教育功能”被“儿童本位”巧妙遮掩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西方译学界过度偏向“向外而求”的元理论思维,因而导致“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易于陷入来自各种理论话语的割裂与钳制。本文在阳明心学的观照下提出“向内而求”的元理论建议,主张通过自心反思澄明良知,生发出译论认知之良能,以祛除“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这一基于中国心学智慧的思维有助于克服西方译学割裂的理论视野,远离理论话语表象的钳制,进而趋向圆融自在的学理姿态。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