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记者随中央某专业会议代表到山东省参观社队企业。来到工厂时,看到墙上贴着标语,门上挂着红布横幅,车间里呈现着火热的劳动场面。但是一个小的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怀疑:墙上的统计图表都是新的,墨迹未干。参观团走后,记者又回到了这个队办工厂,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细一追问:原来这个厂原料不足,经常不能开工。刚才是应付参观而“表演”的一出戏。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06,(40):20-20
左边是一张生气的脸;右边是一张平静的脸。 请站起身来,将报纸贴在墙上.退后几步,远处再来看这两幅图片,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5.
1895年12月28日夜,巴黎一个弥漫着雪茄烟雾和啤酒味道的酒馆里,一道银色的光柱闪亮起来,人们惊讶地在墙上的白色幕布上看到:工厂的大门打开了,成群的工人们走出了大门;恶作剧的小男孩踩住了浇花园的水管又突然松开,检察水管的园丁被水喷了满脸;一列火车喷吐着浓烟驰进车站,向着大家猛扑过来……酒馆里的看客惊叫着躲闪,乱做了一团,被卢米埃  相似文献   

6.
我们周围的好多记者,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必须放在随手能够到的地方。"把自己所看到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放到全球格局、国家战略、经济形势、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分析。"这是一些在媒体从业十年以上的记者们对自己执业的明确要求。 这些记者大多分类为党报记者,他们往返于工厂企业、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之间,希望用手中的笔忠实记录身处区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改变。每个时期一批批及时的报道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预约拍摄新闻,待记者赶到现场,新闻现场被人摆设,记者要表现的主题事件成了假现场,受单位邀约进行主题性正面宣传,记者看到的却是虚假场景;弘扬正气,进行舆论监督,面对说情者接二连三。采访中的种种尴尬,有些记者常常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8.
当来到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的办公大厅时,迎面墙上的工作进度安排表使记者停住了脚步。从四月中到五月底,从政策颁布到厂商洽谈,从市场宣传到内容建设,各种事项写满了整面墙。五年前,人们讨论的是采用何种移动电视标准;三年前,人们讨论的是奥运会时能否看到CMMB移动电视;一年前,人们讨论的是后奥运时代CMMB将走向何方。今天,CMMB产业则开始了其规模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巩慧 《中国档案》2014,(1):53-54
走进四川省双流县档案馆,记者来到"我来过"展示墙前,看到墙上五颜六色的心愿卡:"我今天到了档案馆,了解到双流县的历史和文化,知道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双流县档案馆馆藏丰富,信息化、现代化与双流县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记录历史、昭示未来。祝愿档案馆的发展更加辉煌。"这些是参观者走进档案馆后用文字记录下的体会与收获,也是双流县档案部门与公众良好互动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以何为鉴?     
以何为鉴?王再承某新闻单位有一位记者曾在同事间发牢骚:“他妈的,如今记者掉价了,连人汽公司都不买帐了。”问何故,他说,他等公共汽车回家,车子看到他就不停,他经常是躲在大树后面,看到车子停住了才忽地蹦出来。对他这种掉价之感,同事笑了。当然,别人没忘记,...  相似文献   

11.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12.
什么人可以当记者呢?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尽相同。有人做了形象地概括: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你没有看到没想到,那么你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也看到了想到了,你便能当记者;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你看到了想到了,你能成为好记者。这个命题说的就是记者素养问题。在当今各种媒介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党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越来越小,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13.
把地球管起来记新华社国际部本刊记者南子新华社国际部部主任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大幅世界地图,有疏有密地插着100多面小红旗,标示新华社的100多个驻外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华社的足迹甚至延伸到了一些尚未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早在50年代,党中央就要求新...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1,(1):45-45
在高海公路上就能看到高高屹立的招牌——水浒牛肉,闻香进去探个究竟,发现他家3楼是修竹小筑、木制小亭的单间,配合墙上粱山108好汉的水墨图,非常有特色。老板有些得意地向我们介绍说:  相似文献   

15.
杂志流程的最佳图解,来自《丑女贝蒂》中的一幕:MODE杂志老主编撂挑子,新主编担纲,须在七日内出一本月刊,于是所有的紧张忙碌都表现在一个巨大圆桌和一面巨大的贴图墙上——圆桌是全体主创创意PK的战场,念头灰飞烟灭最终只能敲定最佳的;贴图墙则先将每期除广告页外的所有页码先以画有问号的空白版排齐,然后随进度一版一版替换,直至最后贴上封面。每位版面编辑,在看到墙上的问号时压力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6.
编辑越俎代庖──记者的另一种尴尬郭映普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勾勒了记者群的“世像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的尴尬,而有的是与椅俱来...  相似文献   

17.
刘元文 《新闻世界》2007,(12):33-34
在他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华社记者送给他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送行。这张照片曾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站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戴着墨镜的那个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18.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中,报社的记者是手拿采访机,身背照相机,而电视台的记者则是手拿麦克风,肩扛摄像机,不管何时,我们总能看到风里来雨里去的记者们尽其所能,身负可以迅速采集到信息的多种装备,在新闻事发现场忙碌着、奔走着……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各种超轻、超薄的数码装备,但很多记者依然离不了超薄的笔记本和超长的网线,在采访中仍多有不便。不过,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将会看到新华网、千龙网和人民网的记者手持轻巧手机,轻松“上阵”。一机在手的他们,现场就可以将采集到的音、视频及图片同步传输上网,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网民及时了解“两会”声音。  相似文献   

19.
有位企业家出资数千元,招徕新闻界为其树碑立传。重偿之下,必有勇夫。某记者欣然前往。在工厂采访了一天,又翻阅一些材料,于是洋洋洒洒的一篇报告文学就在刊物上发表了。结果,刊物和记者生财有“道”,大获“丰收”。不知从何时起,有少数人把新闻当成了商品,搞起有赏新闻。一方出线买名,一方撰文获利,各有所得,皆大欢喜。但是,后果却不堪设想。在商品生产社会里,记者要生活,当然要用钱,自然需要钱,但却不能一味追逐金钱,做金钱的俘虏。金钱的诱惑力,也有二重性,人们往往只看到金钱的魅力,却常常忽视它的腐蚀力。金钱有可能扭曲记者的性  相似文献   

20.
4月的日本,正值樱花飘香之时,本刊记者参加了雷射公司组织的扶桑之旅,在拜访了艺卓东京的用户——富士胶片印前制作中心.参观了EIZO NANAO公司在金泽的显示器生产工厂.并有幸见到了EIZO NANAO公司的高层人士之后.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艺卓正在运用卓越的显像技术实践着色彩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