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沦陷区,日本侵略对中国原有的民族化教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摧残,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教育布局,使中国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为了使中国沦陷区彻底殖民地化,日本侵略制定了奴化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伪教育行政体制,用以统辖沦陷区的教育系统。其中,十分强调“宣传教育”、“以华治华”的殖民主义化统治,在“恢复”和“调整”原有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扶植伪政权建立了伪学校教育体系。同时,还建构了系统的、殖民化的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以奴化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日伪在中国沦陷区实施的是赤裸裸的殖民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沦陷区炮制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满洲国”日伪当局运用多种手段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其中报刊杂志是很重要的一环。伪满当局直接操纵和干预报界,设立“弘法处”作为政治宣传的专门管理机构,并制定苛刻的新闻管制法令,以军警、特务、暗探把持书报审查制度。这种思想控制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一部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3.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属殖民地性质。日伪军在沦陷区实行残酷的政治统治并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沦陷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国统区是指由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属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政治上,蒋介石在国统区实行法西斯统治,利用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结合的形式,严厉镇压人民群众;经济上,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四大家族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共产党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解放区是指中国…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实施了彻底的奴化教育。教育行政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现了日伪教育管理的奴化本质。伪教育行政机构及其教育行政制度将教育工作纳入殖民地教育的轨道;奴化教育管理体系及其配套措施将奴化教育落实到了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汪逆夫妇跪像”是怎么来的?於仙海《中国历史》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一课有幅插图,文字说明为:"浙江黄岩海门镇人民制作了汉奸卖国贼汪精卫夫妇的跪像,置于街头,过往者人人唾骂。"这跪像是怎么来的?海门镇...  相似文献   

6.
后新时期小说呈现出"个人化"与"伪个人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品质:个人化品质是指通过个人化生命经验的书写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境遇,并融入"个人化"的视角和"个人化"的思考;伪个人化品质则是指以个人化的名义关注和书写现实自我,漠视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世界,漠视历史和人性。二者的根本区别体现于书写个人经验、私人空间的最终目标是否以之为手段通往对整个世界、人类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扶植下,中国沦陷区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在沦陷区大力推行"经济统制",这既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也是其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汪伪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法币流动抗战时期,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场套购法币外汇基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是将从沦陷区收兑的大量法币,以高价诱购物资的方式驱逐到大后方,待此项法币用尽后,又设法换取法币,并随时用以抢购大后方物资。日本策动法币流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大后方的金融崩溃。但日本虽在抗战前期套购了大量法币外汇,在抗战后…  相似文献   

9.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场套购法币外汇基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是将从沦陷区收兑的大量法币,以高价诱购物资的方式驱逐到大后方,待此项法币用尽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日伪统治时期河南省公署的相关史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日伪河南省公署政权架构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对构成职员的籍贯及年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特点,阐述其对日本侵略者实施“以华制华”方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德穆楚克栋鲁普等蒙古上层势力为首的伪蒙疆傀儡政权,积极发展教育。在教科书方面,查禁原政权颁行的教科书,设置和调整教科书编审机构,陆续出版发行了不少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充分反映了日伪政权的统治意图,为使境内学校普遍使用新编教科书,蒙疆政权还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该政权虽以“大蒙古主义”为口号,但终究摆脱不出奴化教育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1933年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一役,当时众说纷纭,真相遂变得扑朔迷离。其实,当时侵入察北的部队没有日本正规军,全部都是伪军,但伪军中设有日军顾问和“特设队”等;收复多伦前,同盟军与伪军李守信部确实有过接洽;虽有接洽,但亦有过激烈战事,两者都是事实。’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日汪双方签订的《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及《秘密谅解事项》,汪伪政府须聘请日本人担任军事、财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顾问。然而文本和现实之间相距甚远。日本顾问和辅佐官进入汪伪政权内部,与日本大使馆、特务机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相配合,并利用各级伪府汉奸,制造了一个巨大而严密的监控网络。  相似文献   

15.
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占领区最早扶植建立的傀儡组织之一。该伪维持会遵照日军意旨,临时代行天津市府职权,在协助日军维持社会治安、镇压抗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的成立及施政,为华北沦陷区其他伪维持会的建立提供了示范,并为嗣后该地区伪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伪国立新民学院自称"最高学府",是沦陷下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1938年初由北支那方面军和外务省创建于北平。伪新民学院的建校精神是"新民主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与友邦提携先知先觉的兴亚官吏",教育对象限于中国人,主要是伪临时政府的在职官员和大学及高中毕业生,学生在学期间的一切费用都由学院支给。伪新民学院不仅实施速成教育,还实施正规教育。它不仅仅是汉奸养成学校,还是高等教育机构。因为伪新民学院的毕业生大都充任伪临时政府中级以上的官员,所以其活动对整个沦陷下的华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日籍教师的角度来考察"国立新民学院"的实态。  相似文献   

17.
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占领区最早扶植建立的傀儡组织之一。该伪组织遵照日军意旨,临时代行天津市府职权,在协助日军维持战争初期社会治安、镇压抗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的基本特征,如人员构成上的复杂性,政治上的对日依附性,行政上的准政府性,活动内容的示范性,组织上的过渡性等,以期读者对该伪组织的反动本质有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华北沦陷以后 ,日伪于 1 938年 1月 1日在河北省成立了省级傀儡政权 ,即日伪河北省公署。日伪政权积极配合日军掠夺河北省的各种经济资源 ,其中农业资源是日伪掠夺的重点。为此日伪河北省公署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掠夺政策 :1 .打着“增产”的旗号进行间接掠夺 ;2 .进行公开的赤裸裸的掠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西南地区建立“和平政府”已成泡影,加之日本方面已私自更改了日、汪间的协议,使汪精卫急于东渡日本。在东京,日本政府对汪在沦陷区建立“中央政府”表示支持,然而,这一“中央政府”已注定将要支离破碎,并将成为一个傀儡政府。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实现长期占领和控制内蒙古地区的战略目的,不仅出兵扶持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建立伪蒙疆政权,而且以对日感情、出身、民族、宗教、资质和学习成绩等作为选拔标准,通过伪政权强制选派了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和喇嘛赴日留学,借机灌输亲日反华仇苏思想,培养日蒙亲善分子和开发内蒙古资源的各类技术人才,并将“学成”回国的留日学生安插到配合日本内蒙政策的各种工作岗位上,以服务于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