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四”戏剧理论经历了从“对抗化”到“国剧化”的发展过程。所谓“对抗化”,不仅指新旧两派的对抗行为,而且指新派戏剧理论者站在西洋戏剧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戏剧否定性的自我审视,及旧派戏剧理论者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立场对西洋戏剧的排斥性的他者批判;而“国剧化”则是站在世界立场更是站在民族立场,在积极梳理戏剧的审美本质特征、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旧戏价值的基础上,对“话剧”与“戏曲”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努力。  相似文献   

2.
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艺术思维活动,被称之为“有情思维”,这种“有情思维”适用于各类艺术形式,不仅仅只限用于戏剧艺术。“有情思维”使戏剧艺术创作出真实、鲜活的“形神合一”的戏剧人物形象,使戏剧艺术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戏剧离不开“道具”。本属于生活用品的“扇子”一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搬上舞台,便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具”。“扇子”作为一种“道具”在戏剧中的功能为:剧情的串构、组合功能,剧情发展的触媒功能,戏剧美的象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历史大背景下戏剧“旁门”地位不同,浙江化本身孕育着浓厚的戏剧传统。作为一种精神承传,20世纪初出现的浙江新学先驱群体同样显示出独特的化眼光,以史学传统、启蒙精神、和平民化意识完成对旧化的三轮冲击波,确立戏剧“正宗”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回顾法”是西方戏剧较常见的一种结构方法,但如处理不当,极易使戏剧在回顾之中失去其戏剧性。易卜生的戏剧回顾频频,却戏味盎然。易卜生成功处理“回顾”与“戏”之关系的方法是:将过去戏与现时戏有机结合起来;以“回顾”引发和展示戏剧冲突;在“回顾”中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回顾”中发现人物关系,促使人物关系变化,增强戏剧悬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左翼戏剧大众化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一是在如何解决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二是对待中国传统戏曲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三是去掉了固守“爱美剧”的洁癖,使左翼戏剧“职业化”,进入化市场,从而掀起了新的演剧浪潮,为中国现代戏剧步入繁荣期唱响了前奏曲。  相似文献   

8.
江西“五个一工程”戏剧是全国“五个一工程”戏剧的代表。从外部营造出精品的环境,从内部打足出精品的功力,建立团体作战的创作机制和模式,确保了江西“五个一工程”戏剧艺术的高起点。新颖而独特的题材处理,真实而深刻的人物描写,紧张而激烈的冲突营造,鲜活而抒情的语言运作,多向而深邃的思想开掘,强劲而诱人的剧场性预设,是其创作成就的突出表现。但史诗性欠缺,思想功力欠缺,生命冲动不足,艺术底气不足,创作后劲不足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足,发挥自身优势,政府、剧团、创编人员都必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锐意创新,与时俱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俯视"与"仰视"是观众在观看戏剧时的心理状态及对戏剧的不同观念,本文就中国和西方戏剧在产生渊源、形成过程、社会地位、表演方式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分析和解读东西方观众的巨大戏剧观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胡斌 《现代语文》2006,(10):126-127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戏剧演出,比如剧场、银幕、广场、寺庙、校园,还有博物馆等,不间的场所有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演出场合有同样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还可以把戏剧进行解构,去单独阅读其本,单独欣赏其唱腔与念白,单独观赏其舞美与灯光,单独从研究的角度去分析其化现象背后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它们三者皆为一代之文学。作为古代韵文的最后一种体式,毫无疑问,元曲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性质。俗与雅的矛盾统一,言浅与意深的对立融合,形成了一代文学元曲的特点。然而,任何一个事物总有其源头,元曲与诗词之间的关系,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泾渭分明,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似文献   

12.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负心汉只是其反面人物形象中的一类.他们花心、见异思迁、对感情不专一;不负责任,甚至功成名就之后抛弃糟糠之妻.出现负心汉的原因在于他们和女子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封建文人才子利己主义的劣根性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元杂剧中描写的负心汉形象实际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中歌颂了女子的坚强和敢于抗争的可贵精神,也反映了女性恪守伦常背后的男权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宋金戏剧、元杂剧中有一类医药剧,其或出现与医生相关的艺术形象,或用药名做唱词和念白来表达人物特质。元代社会的医学水平已经十分发达,戏曲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迎合当时的群众心理,剧本通常会因为观众的反响而不断修改和重创作。因此,这些医药剧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以及其时代观念。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传统戏剧的叙事品格已为研究者所重视。关汉卿杂剧是我国古代叙事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话话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表征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至元初已臻成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