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是新时代开创校园新生活的突破口。学校基于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特点,通过"紫马甲行动""乡土课程建设""‘家·校·社’联动"等措施,在整合融通各种教育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创设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新机制,形成了校园生活的新局面,呈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现象,探索“跟进式”培育路径,即“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旨在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短板,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5.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著的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著作,书中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家、校、社“三结合”的主要内容,即德为立世之本、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三者应相互配合,同向偕行。首先要做到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其次要做到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最后要做到政府发力,落实自身的社会教育责任。分析书中对于家、校、社“三结合”的经验,对当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确定育人共同目标为家、校、社结合的前提;二是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为家、校、社结合的关键;三是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为家、校、社结合的支撑;四是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为家、校、社结合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宝芳 《考试周刊》2013,(18):182-183
幼儿园教育应该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全方位教育,因此,实现家、园、社的优化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探讨如何建立家、园、社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问题,挖掘家、园、社的教育资源,形成三者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呈现出育人对象从在校学生转向所有社会成员、育人目标从工具性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育人重心从只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转向注重终身教育、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的新特点。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助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助推“双减”政策实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机制建设上应当以三方协同的育人理念为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三者间的职责和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在管理机构建设、分类分层育人、专业性提升等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王晓波 《江苏教育》2023,(25):46-48
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家校社协同共建不仅是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还是拉近理想和现实距离、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前提,班主任通过协同各方力量,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充分体验完整的生活,实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演进,推动学校教育从“主体”逐渐发展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基于责任伦理的视角,通过对责任的失范现象与责任属性的分析,确证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未来,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育人愿景、开发校家社协同课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搭建沟通信息平台等路径,主导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立足自身“袖珍”特点,探索基于小场地的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育人实践。一是通过建设农耕学堂、开辟种植区角、活用多功能厅,搭建结构立体、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大”平台;二是通过构建系列化校本劳动课程、开展多学科融通的主题式劳动实践活动、围绕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三是通过建立家校联动合作平台和劳动教育社会资源库,让家校社劳动教育力量全面整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家庭参与教育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但目前,美国不同家庭获取教育资源的差距依旧明显。在此背景下,一些社会机构做出了积极响应,多方参与家庭教育,实现教育的家社联动,美国STEM未来希望基金会便是其中之一。它支持并与众多机构合作,搭建多方参与的家庭STEM教育支持网络;赋能家庭参与STEM教育,包括提供丰富的STEM学习资源,为家长参与STEM教育提供指导,提高家庭STEM教育信心;为家庭引进多样化学习模块,多方互动提升家庭STEM教育能力,亲子共学提振家庭STEM学习氛围。这些都为家社联动开展STEM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也为我国推进家校社合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配套教育资源供给、深化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扬州市东花园小学从顶层设计出发,协同推进观念转变和行动落实,坚持双管齐下,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抓手,明确“145”工作思路,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6.
加强家校合作是新课程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重智轻德等落后的家教观与新课程提倡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相背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视家长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 ;另一方面要探索家校合作的新策略 ,建构“学校领导家庭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家校社一体化”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基于一种教育共识形成合力,在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目标引领下,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体音美学科指导中心以“家校社一体化”体育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本着安全、可行、有趣、全面等设计原则,探索出“教学延展、亲子合作、户外实践、特定场所”四种作业类型及其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两年多来疫情反复,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防疫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挑战。居家学习亲子冲突不断,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帮助父母构建亲子关系,改善亲子沟通情况。结合多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从家、校、社、网四个维度出发,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指导家长家庭心理教育为辅,整合社会、网络资源作为补充,探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20.
“社区小先生制”是上海市宝山区继承陶行知“小先生制”开创的新型育人方式,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构建闯关活动、拓展参与平台、整合多样资源、质性量化并举等途径,彰显了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评价育人的意蕴,对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创新以学校为主体的互动模式,丰富以家长为主力的合作内容,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动机制,是新时代实现和强化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