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既是新世纪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生成的基础,又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就是通过生态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与此相关,课程建设是高校生态教育的平台和重心,教师和学生则是学校生态教育的双主体。一个新的拓展——渗透式、跨学科融合的非专业生态教育的创生,将有利于生态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深化,同时也将促进和丰富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设置课程以及课堂内容板块的更新,是做好高校生态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等特征,需要在跨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初中地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树立健康的地理观、环境观。文章阐述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地理的联系,从五方面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探究一个现实问题或学科问题,进而发展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它指向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课程形态,包括多学科课程、狭义的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围绕跨学科理解、跨学科能力和品格、关键学科知识和技能确定跨学科单元目标;提出跨学科引导问题;研究跨学科理解表现,设计表现性评价;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实施跨学科课程需要建立综合化学校课程体系,走向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课程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结合乡土资源,确定研学主题为“同为嘉陵卫士,共护生态文明”,围绕主题设计了由“初识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护嘉陵江”组成的研学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完成保护嘉陵江的倡议书等驱动任务,并围绕系列任务设置多项实践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着眼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为其主要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甚至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跨越性(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日益恶化,西方生态批评正在向国际性多元文化运动的趋势发展,这既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自救策略,也是生态文化多元性的必然要求。跨文明生态对话已成为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其旨在发掘、借鉴异质文明的生态智慧及生态模式,从外部推动西方文化的变革。本文就西方生态批评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生态对话做简要的分析,以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绿化和开拓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中文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中文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文章认为,中文专业应培养跨学科课程的专业师资,建构系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新跨学科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等,以全面提高跨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为中文专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跨学科人才。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课程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从学科角度解读生态文明概念,梳理课程教材相关文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思想。梳理现行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并提出教学建议,不仅对高中教学有帮助,也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物学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以潘安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在学科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阎松  柳志刚  赵国智 《大学教育》2024,(1):114-116+125
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作为大连交通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需求,承担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任务。文章结合课程专业知识,从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方法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本科院校培养具备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文明形态,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环境类课程具有思政进专业课堂的先天优势,是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极佳范本。文章从环境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角度,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及相关环境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对生态文明观进行专业解读并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使大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生态文明观,正确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双减”后小学课后服务从发展走向繁荣,但至今为止课后服务仍面临着课程设置困境、教师工作边界与学科学习边界模糊化等问题;教育部“新课标”的发出及全面实施指明跨学科式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所需,而课后服务作为学校的延伸课程与自愿选修课程有更强的时空自主性,跨学科教学的引入在解决课后服务现存困境的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本文从探究课后服务如何实现跨学科出发,提出小学跨学科课后服务的教育生态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聂隽 《现代教育》2023,(11):40-46
笔者以“黄河情生态行、寻迹黄河古村落”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总结提炼了初中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一般规律:第一,发扬地方特色,挖掘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第二,明确课程定位,叙写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第三,分类梳理资源,编写跨学科主题课程资料;第四,细化课时内容,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第五,着眼学生发展,构建跨学科主题课程评价。开展中小学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研究有利于落实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实现课程育人。  相似文献   

13.
陈志飞  张健 《科教导刊》2023,(27):117-120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背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没能较好地融合到教材内容、课程顶层设计方案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导致该课程不能完全发掘专业知识背后的客观规律及方法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课程思政、教材内容以及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重点分析生态文明理念在各改革措施中的核心指导作用,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思维,认识到“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提升生态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邓华  杨璐 《教育与职业》2023,(14):103-107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德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倡导“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定位不明、育人目标不精、教学方法不新、教学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定位,跨越学科藩篱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精准育人目标,明晰基于学段进阶式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成长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构建基于视点的分层递进教育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水土资源,是解决区域生态问题及水土资源矛盾的必要手段。“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是将水土资源规划管理与生态保护有机整合的规划管理课程,是培养具有生态设计理念的水土资源规划管理人才的必备课程。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规划轻生态的问题。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规划设计过程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为实施“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着认识上的误区,实践上的表层问题和深层问题等诸多挑战,应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跨学科主题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以及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素质等途径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31-13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助于系统化、专门化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厘清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内涵,分析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探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意义,探究在我国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新课程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对应,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育人载体。为此,学校需要充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政策空间,统筹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特别是,明确学校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优化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构,运用任务教学、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等多种综合教学形式,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主题学习交融互渗,以实现课程协同育人和整体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意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多需要回到生态文明教育层面上寻找出路,需要从机械行动转入思想建构。生态文明教育应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构建与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任务转向关系自觉。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发现,我国学校中生态文明教育采用理念灌输式教育、教师讲授式教育和碎片化课程割裂了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和情感,打破了课程的连续性要求。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实践学习重建学生与自然关系,以经验对话激发学生与自然共情,以系统性课程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多学科综合训练过程。从跨学科能力的角度看,跨学科教育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心—边缘”的学科关系,跨学科能力所蕴含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与主题设计同时确立的,它不但不以某个单学科课程为逻辑前提,而且还常常超出现有单学科课程的知识范围。跨学科教育自身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它是一种需要独立开发新型课程的课程改革。目前我国的跨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缺乏正式的跨学科课程,使得跨学科教育无法形成稳定的、普惠的教育力量;(2)跨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只能片面追求跨学科教育的某些外部形式特征;(3)缺乏基于质的日常教育过程管理,无法对跨学科教育过程做出有效的即时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实现课程开发的技术化,利用教育众筹机制实现跨学科教师的专业化,通过过程机制图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过程管理的现代化,使跨学科教育逐渐走出精英主义+经验主义状态,走上技术化、专业化、教育众筹以及生态升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