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徐宏 《教师》2020,(12):104-105
教师要通过制作大事年表,提升历史时序思维的逻辑认知;通过历史分期引导,提升历史时序思维的整体认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提升历史时序思维的形象认知。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探索,不断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时序观念理解和掌握核心史实以及历史现象的发展与演变脉络,构建更加清晰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升华史实知识的认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的中学历史学科,逐渐形成“历史专题”与“历史模块”的教学内容形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内容时,通过充分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可让学生将“学习、思考、实践”进行融合,真正地实现“教、学、思、做”合一的历史学习。能让学生认知历史知识概念、深入思考、内化历史知识,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思维,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效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历史,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内容形成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是其三大教学任务之一。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探索,注意研究历史思维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本文即试图探讨这方面问题,但暂时避开“思维”这一学术化的名词,而采用人们容易接受的偏重在学习过程方面的“理解”一词。实际上,在认知心理学中,“思维学习”也可以称为“理解学习”,二者在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中,是可以通用的。  相似文献   

4.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研究证明认知过程维度对于教师设计教学、学生建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修订版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关注历史学习的育人目标、路径及实际,梳理了历史学习评价与认知过程维度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基于认知过程维度的历史问题设计应关注“思维素养”“进阶”“发散—聚合”“可质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理解”?一般而言,即了解、明白的意思,是一种认知状态。而《辞海》解释其为“运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该事物的过程”。这显然是指一种思维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理解”是作为目标能力的行为动词,与“了解”“运用”等,用以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无论是认知状态还是思维活动,抑或是能力程度,“理解”在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意义不言自喻。其实,理解更是一种能力,《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以为:“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学科的“宏观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着全面、细化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组织起来进行系统性整合,进而从现象深入本质、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宏观认知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历史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更加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熟悉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加深内容理解,还可以辅助教师有效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姜黎黎 《广西教育》2022,(2):114-117
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进行研究,提出高中历史教师可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激活学生认知”“对比筛选史料,启发学生思维”“解读分析史料,升华学生情感”“实践应用史料,聚焦学生素养”等方式,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选择恰当史料运用到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章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9.
龚水森 《文教资料》2010,(9):150-152
本文主要探究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方法。在阅读上要求学生用一颗“心”去阅读,去领悟。边读边写,罗列核心知识要素.进行反思.打通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构建知识网络;练习要求围绕“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展开.特别重视对练习的卷面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导教学过程:课堂上重在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关注时政热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何欣 《考试周刊》2012,(6):131-131
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要紧紧围绕历史课程目标的现实。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化、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把历史课堂小结的形式归纳为表格式、知识网络结构式、习题训练式、数字整理式、问题深究式、逻辑结构式、比较式、语言文字式小结等八种.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学生内部心智技能与外部行为发生持久性变化的过程;是感觉历史刺激,接收历史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包括前认知、感知、理解、保持、应用五个阶段。学生在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一、学习历史的心理过程(一)前认知阶段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形成了丰  相似文献   

12.
<正>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教学设计与问题情境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参与,获取知识、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在现行教育领域强调课堂须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得让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来。本文拟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例,在实践中探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教学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3.
将思维导图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融合,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梳理历史知识,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教师应对思维导图支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探究,以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杨军霞 《考试周刊》2012,(82):130-130
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中电影资料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由具体事实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对丰富的历史表象进行思维加工,再形成历史概念等理性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知历史事实材料并形成历史表象,除了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还必须借助形象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因疑惑而起,在解惑的过程中思、辨,让思维得到发展。辨,激发求知欲望;思,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让理性抽象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潮迭起的思维课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欣赏者、信任者。教师要信任学生,退居课堂的“外围”,俯瞰课堂:分层设疑,以“矛”攻“盾”;以“退”为“推”,巧设“变式”;“思”“辨”合一,“思”“辨”有质。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的质量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但必须注意“五忌”。一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惑然不解 ;问题过易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是”或“不是” ,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符合其思维规律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本着从兴趣教学出发,追求课堂的生动性 ;从德育、法制教育出发,追求课堂具有育人性;从思维教学出发,追求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创造性 ;从探究角度出发,追求知识的拓展性 ;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追求知识与技能关联性这五个“出发点”,才能取得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一、高考对提取信息能力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200  相似文献   

20.
吴文海 《考试周刊》2009,(43):213-214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探讨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交融的策略,必将有利于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策略有:制订全面、具体明确、水平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依托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