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校教育中对违规学生实施权利剥夺是一种基本的惩戒措施,其实质是负强付: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实施权利剥夺,必须尊重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与基本需要、加强权利剥夺实施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体现兴趣原则、获取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惩戒会对学生的权益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对之加以规范,很容易导致惩戒权的滥用,不仅会侵害学生的权益,而且容易引发校园纠纷。我国中小学校的惩戒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惩戒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惩戒制度不规范;惩戒时侵犯学生其他合法权利;惩戒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必须在立法上明确惩戒的地位和形式。使学校惩戒制度规定详尽明确,惩戒实施公平合理、程序正当,学生的其他合法权利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3.
正和鼓励学生一样,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的惩戒也可以有不同方式:一是物质性惩戒,就是通过一些物质性的手段,达成对学生错误的处理。其中包括没收物品、赔偿公物等等。二是社会性惩戒。这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惩戒,通过让其"丢脸",来完成对其错误的处理。其中包括:要求道歉;写检查;当众检讨;被罚唱歌;黑板题名(警告);冷淡式惩罚(不予理睬);告家长以要挟(少用)等等。三是权力性惩戒。这是一种以剥夺学生某种权利的方式来达成对其错误的处理。其中包括:取消发  相似文献   

4.
教师惩戒权,即教师用来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教师基于其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由于教师使用惩戒权是教书育人、依法行使教育权、更好对学生实施评价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其存在是必然的。讨论教育惩戒不在于教师是否实施惩戒,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因此,加强教育立法,完善学生的申诉制度,注意惩戒的公平、合理性,实施因性施惩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教育惩戒权的认知差异,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对教育惩戒权的法律规制分别采取高权管制模式与私权自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尊重教育基本权利与非暴力教养成为全球立法潮流,过度限制惩戒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等多重社会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从合法性规制逻辑转向绩效管理逻辑、权利回应逻辑、国家控制逻辑并存的混合规制逻辑。强调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关系的法治化;强化教育惩戒权以提升教育质量、落实校园安全,鼓励教师基于专业自主权实施惩戒;通过放管服新政处理好积极惩戒与禁止体罚的关系,这些都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惩戒权规制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对刑罚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罚金刑的功能是:惩罚,对犯罪人的惩戒和谴责;剥夺,对犯罪人的金钱的刑事剥夺;威慑,对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的慑止;鉴别,帮助认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高法制观念;安抚,满足要求惩罚犯罪的强烈愿望,平息犯罪造成的激愤情绪,慰藉精神创伤;鼓励,强化和促进守法者守法和鼓励跟犯罪做斗争;感化,消除犯罪人的敌对情绪,使其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补偿,补偿犯罪造成的损失与损害,恢复或重申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秩序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师个体惩戒权是教师个体对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权力。教师个体惩戒权的适用条件为:行使主体必须适格,行使目的应当正当合理,行使对象是学生的越轨行为。教师个体惩戒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惩戒教育、联系家长并约请家长谈话、异项偿还法、剥夺某种特权、暂时收缴代管和短期停课。设立教师个体惩戒法律制度,应明确规定教师个体惩戒权行使的程序。  相似文献   

8.
班级管理首先要选择和搭配好班干部,其次要重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还要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累进式惩戒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于中小学生可以说是谈"惩"色变,往往有人会把惩戒和法律明文禁止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连在一起。而事实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来都没有消失过,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国都有针对中小学生的惩戒法条。但是在中国,学校或教师似乎被剥夺了惩戒权。剥夺的效果似乎不是那么有效,教师因为惩戒而出现的事故仍时有发生,师生、生生或家校之间的纠纷或冲突、欺暴现象也日渐突出。国家九部委虽然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但是教育要不要惩戒,哪些行为需要惩戒,怎么实施惩戒,根据什么惩戒,如何强化教育惩戒等,仍然是校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头纠集的难题。基于此,本刊编辑部以"惩戒教育要还是不要"为专题,邀请高校的教授、专家、学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聚焦专题开展思维碰撞、观点交流。目的是厘清惩戒教育的内涵、外延、价值、必要性、合法性、注意事项等问题,反思实施惩戒教育的现实"土壤"与认识误区,探索惩戒教育的方式、措施等,贯彻国家九部委"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的意见,解答教师惩戒教育实施难题。  相似文献   

10.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权力。教师惩戒权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教师教育职责的正常行使,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007年5月开始,英国教师获得法定惩戒权,它使教师在对付不规矩学生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国外常见的惩戒形式主要由言语责备、隔离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级、警告、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停学和开除。  相似文献   

11.
绿色教育惩戒是对绿色教育与教育惩戒的升华,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为目的。文章通过对绿色教育惩戒的内涵和已有措施的研究,探讨了实施绿色教育惩戒的价值,包括以下三点:有助于师爱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善意,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绿色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惩戒手段,其实施流程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文章从实施的形式、流程、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现代教学惩戒手段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惩戒首先是一种外部刺激,在学生回避它而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时成为激发行为动机的一种负诱因;作为负诱因的惩戒通过影响需要、动机、态度这些机体内部变量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惩戒并非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性质由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惩戒首先是一种外部刺激,在学生回避它而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时成为激发行为动机的一种负诱因;作为负诱因的惩戒通过影响需要、动机、态度这些机体内部变量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惩戒并非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性质由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当前,建议教育惩戒立法的呼声颇高。从法理分析来看,教育惩戒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同时要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不受侵害。学校和教师要在行使惩戒权与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之间保持平衡。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现实困境在于,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教育惩戒权,缺乏可操作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教育惩戒的实施可能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借鉴英国、美国等关于教育惩戒的立法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建议我国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分类制定教育惩戒程序和惩戒措施,配套制定引导学生正面行为的支援政策。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常见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重视和善于运用批评艺术。常见的批评方法有:开门见山式批评、曲线救失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同时批评也要注意善待学生及其错误、避免“惩戒式”批评、批评与表扬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6.
高校诉讼案凸显高校惩戒裁量权的不当行使问题。比例原则关注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该精神与高校惩戒的育人目的相契合。高校惩戒权的公权力属性及裁量空间大的特点决定有引入比例原则的必要。高校在行使惩戒权时要检测:实施的惩戒能否达成预期的目的?实施的惩戒是否在可达成目的的多种方式中对学生的侵害最小?惩戒对学生权益的侵害与达成的目的利益之间是否相称?当然,在学术惩戒中该原则的适用应较纪律惩戒中宽松。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戒游走于公权力的规范化与私权利的自治化之间,具有规训性、惩罚性、强制性等特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为教育惩戒实施的合法性与有序性提供了初步的规范基础。然而基于教育惩戒规范性与场景性之间的张力,教育惩戒实施仍然存在主体责任不明、依据属性模糊、措施边界不清以及程序面临规范性规定与弹性设置相冲突的困境。将教育惩戒实施的各环节予以规范,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避免教师与学校实施惩戒的任性和恣意。为此,可以行政法律关系明确教育惩戒实施主体责任,分级分类分配教育惩戒措施设定权,双向规制教育惩戒措施的实施,并分类设定教育惩戒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18.
规范教育惩戒,可以强化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教育惩戒需要遵循的边界和培养学生形成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学校应科学制定惩戒管理制度,做好实施前的培训宣传工作;同时,应将教育惩戒作为应对违纪行为的最后选项,注重教育惩戒的时效性与公平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教师教育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惩戒不可或缺。科学实施教育惩戒,首先需要把握依法依规、明确目的、规范程序等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惩戒性与赏识性、协同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教育惩戒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重塑教师权威及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可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必须守住惩戒的底线,坚持一定的原则。教育惩戒必须遵循法规,依法实施;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适可而止;必须理性行使,勿将惩戒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工具;必须坚持因材施“惩”,尊重差异;必须通盘考虑,做好预案,做好惩戒的善后工作。教师实施惩戒的目的就是通过“他律”帮助学生走向“自律”,提升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