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召开人才强校工作会议,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转化为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创新人才工作思路观念和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强校理念在师生员工中得到广泛认同,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工作新局面的形成,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等音乐学府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学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方针,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一起抓”的人才建设思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世纪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本文对我国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与措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建设人才强校制度;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科发展战略,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工程形成体系;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实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路向。本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在总结前段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2003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该计划的启动实施,意义十分重人,既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人举措,又是积极推进高水平人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借豪搀抓概追,乖势两琪;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人事。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握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是学校走向更高水平的基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校确立实施了“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引才工程规划”。引进高水平人才 ,构起新的人才建设平台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构成和成功的环境 ,建立信任和重用人才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12 月 3 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了2004 年人才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学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建设一 支结 构合 理、素质 优良、高 效精干、富有活力的一流人才队伍。 会议提出了学校“十一五”队伍 建设的目标;对人才工作在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实验技术队伍、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会议还提出了措施保证: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形成有力的工作格局;理清校、院、学科带头人的职责,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聘任为核心,有…  相似文献   

8.
青林 《中国培训》2003,(12):20-20
本刊讯11月25日至26日,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在大连市召开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推动会暨企业内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现场会”。张小建副部长致信培训就业司领导,就新形势下职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总的要求:“职业培训要做大做强,职业技能鉴定要做快做好。”刘康副司长做了工作报告,陈李翔副主任做了会议总结。省市劳动保障厅局负责培训鉴定工作的同志、30个试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及高技能人才工程机电项目基地的代表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明确明年工作思路。本次…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人才”价值是高校的自身价值,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有效地利用“人才”价值做好人才强校工作。做好高校的人才强校工作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观识才容才,搭建事业平台培养人才,建立竞争机制激励人才,加大力度积极引进人才,以人为本稳定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短缺不仅体现在人才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没能达到与行业企业充分接轨,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脱节。因此,高校和企业应进行深度合作,瞄准行业所需人才特点,建立校企联合的管理模式,组建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1.
“政、企、校”三方合作培养MBA人才,是吉林省经贸委提高企业在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一大举措。他们依靠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服务水平,通过企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发挥教学机构作用,赢得培训市场和研究项目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吉林省经贸委严把入口关,加强机制建设,强化跟踪管理,实现了政、企、校三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统筹规划缺失、发展机制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和项目培养模式简单等问题。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科学规划为蓝图,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产业与市场发展需求,晋城市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急需创新与改革。在优化供给侧结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和跨行业"泛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提升全民旅游素养。同时,应借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同为晋城市旅游产业带动"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支撑高职院校当前和未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核心力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兴衰成败,高职院校要建设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加大培养力度、稳妥引进所需、打造优秀团队、提升整体水平”的方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使人才成为保障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力量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推进人才强校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推进人才强校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同在,高校必须创新人才观念,确立“师本位”思想,树立人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满足地方企业人才技能提升的需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组建继续教育联盟,面向社会开办不同层次基于"云计算"的技能培训项目,探索了一条"政行企校"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新途径,为拓展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政以才治、业以人兴。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做支撑,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从去年年末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时间,人才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的春天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在县域经济领域,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人才培训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金华市企业人才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金华市企业人才培训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企业人才培训重点,以及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及措施: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表彰对金华培训有贡献的社会培训组织等。  相似文献   

19.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作为国家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引领与示范作用,促进规模化、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发展,促进我院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质量和培训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大学与合作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多层次创新实践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兴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