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对人们把沈从文《媚金,豹子与那羊》习惯性解读成一篇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进行质疑,主要通过对文本中“故事”--小说、神话--象征、故事讲述者--作者这三个层面的分析,层层递进,从而揭示沈从文精神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描写了湘西一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一篇现代小说章法之外的文本书写,大量诗化风景的描写也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熟稔。文本的诗化书写不仅向读者传达了沈从文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媚金和豹子爱情故事版本的反复辨认和更新、豹子寻羊的曲折性以及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夹叙夹议部分,也是沈从文在书写这一爱情故事背后叙事的延宕和对于现代性曲折发展的无意识流露。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短篇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描写的是一出湘西少数民族男女豹子和媚金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不循常规的爱情叙事表达了自身对美、善的赞美,展现出湘西少数民族男女独特的爱情姿态,并通过表达穿插于爱情叙事的现实叙述对情节、叙事的延宕达到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喻。细读全文,爱情悲剧抒写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沈从文非比寻常的悲剧美学追求和宿命意识。作者在小说中一再重述"过去"的美好,达到了对现实自我的灵魂救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他特异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用朴素传神的文字,和谐雅丽的诗意,不绝如缕的情思,在小说中展示了湘西儿女纯真质朴的爱情生活。而在这些爱情小说中,多渗和着悲惨怨恨的成分,笼罩着悲剧性的氛围,在那牧歌式的“田园诗’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悲剧感。我们对这种悲剧感要“用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讨论。本文以《边城》、《贵生》,《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一系列篇什为例,探讨沈从文爱情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亲媚”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名文《报任少卿书》中有这么两句:“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对其中的“以求亲媚于主上”作下列诠解,大意是:以求亲近主上、爱主上。媚,爱。山西大学萧泰芳等合著的《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对“以求亲媚于主上”的看法是:“以求亲媚于主上”其实是个被动句,是“以求被主上亲媚”的意思。如果是自己想亲媚天子,就不必言“求”了。《诗经·大雅·卷何》:“维…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9.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相似文献   

10.
《墨子·公输》中“请献十金”的“十金”,现行初中第五册注为:“金,古代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这条注释是错误的。其它有的将“十金”译作“十两黄金”(余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当成“十斤黄金”(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也值得商榷。古人说:“币货易改,转不相因”(《国语注》),历史上货币体制和流通方式是不断演变的。金,用来指称一个单位的货币,质地、数量因时而异。因此,看某一部作品中的“金”是什么样的货币单位,首先要确定其写作年  相似文献   

11.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 的兽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人祭现象以及嗜酒风习等等,无一不凝聚 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神人以 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 愉悦。  相似文献   

12.
论商代“神人以和”的审美风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善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现象以及哮风飞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精人以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海子和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厚的“恋地情结”,二人在诗歌意象、“城乡冲突”主题和精神层面的终极指归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二人诗作中的“恋地情结”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涵,并能为以“乡土”为主题的比较诗学提供理论层面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云:“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是谁“入门各自媚”呢?北大中文系选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入门’二句:上句,‘入门’犹言‘回家’,主语是指从远方归来的其他的人。‘媚’,爱,悦。‘各自媚’言一般人都各自爱自己的家人。言’作慰问解。此言别人回到家里,都只顾同自己的所欢团聚相爱,谁肯来同我说几句话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将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论语》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论语》中以“人”为目的域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分类、分析,从而在更深层面上考察孔子的思想.以及它对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诤陛”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是生活性的,不是存在性的,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钟鼓楼》等。  相似文献   

18.
时下,“品位”一词很时髦,使用频率极高. “品位”的原意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愈大,品位愈高.现喻指在人品、作品、饮食、服装、轿车、建筑等等诸方面属于有档次,能居于高层面上即谓之有“品位”.比如称一个人有“品位”,即指的是这个人的观念、才华、胸怀、气质、风度等综合素质较高;倘若称一部作品有“品位”,则会将作品独特的选材,典型的塑造,细节的刻画,心灵的净化,社会的效果诸多方面因素一一考虑进去,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20.
“鬱”和简化字“郁”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检索历代字书、辞书、韵书,以及研究成果,从字形发展、义项和叠字等历时层面来考察“鬱”和“郁”字的异同,从共时层面观察现代方言中的“鬱”与“郁”,确认“鬱”与“郁”字在古代是音义不同,但又在义项上部分相通的字。现代虽将“鬱”简化为“郁”,但方言中仍保留着二者的不同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