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庆 《贵州教育》2012,(12):45-46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些让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学生基于对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情境的观察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应该说,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和责任,这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得到问题意识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时,学生会进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已,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的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透视 据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调查18堂课,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竟然一气提了98个问题”。这种“满堂问”让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其实这种课堂只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一个缩影,它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创新教育,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课堂上的一些现象.值得思考。现象一:在一些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认为比较好时,全班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着有节奏的掌声,齐声道:“棒!棒!你真棒!”有时一节课会出现多次。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产生了许多的新名词,“做”数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做”数学的理念在课堂上主要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的数学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妙”问,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样,不当的提问往往会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导致“冷场”现象的发生。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被提问”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愉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好一个问题更重要!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平时在写作业时很能干,但在讨论时简直就是一个哑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近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这样的题型,题目首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而很多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竟然写不出来,或者提出的问题很可笑.由此看出,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回答”,而不会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10.
蒋炜 《现代语文》2010,(1):47-48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设计一些问题推动教学进程的。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过密,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一个个问题,势必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的兴趣。如果不采用步步是问的方式,如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又担心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如何妥善解决课堂阅读内容预设和生成的两难矛盾?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常教学中设计一些发一问而动全篇的“主问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课堂     
课堂是展示问题的广场。当学生怀揣着问题走进课堂,问号无疑是知识广场上最为亲切的向导:当教师准备着问题展开教学,问号可能是探究行程中最具魅力的交会。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也只是一方阵地,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一个”的形象“站立”起来。课堂是暴露问题的广场,课堂也是呈现个性和多元智能的现场。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日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是我们在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的仍很少,就是在一些国家、省、市各级的优质课中也是这样,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授信体变成主动发信体呢?  相似文献   

13.
“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理解。”“做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然而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学课堂实施“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教师提出的任务离学生生活太远,是为了解题而设置的“文字游戏”,学生被动参与而缺乏探究兴趣;或者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有的课堂简单地把“做数学”等同于“做游戏”,导致课堂活动丧失了“数学”的意义有的课堂问题解决过程过于程序化,导致做数学失去了“做”的意义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做数学”的几个…  相似文献   

14.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关。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提出一些教师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也说:“头脑不是一具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这“火炬”燃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6.
王永 《教书育人》2002,(4):26-27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学生。而一般多指在课堂中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干扰课堂活动或影响教学效率的学生。其行为不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必须对其予以正确的归因,采取科学的转化方法,减少或控制其问题行为,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与部分教师认识的相反,“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由学生自身主观原因这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望。那么.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去强化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我们常会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产生疑惑的学习情境或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或材料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不管是我们创设的情境,还是提供的材料,通常都是在备课时精心预设过的,等待着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相应的反馈。这样的做法,我们不妨称为“预设提问”,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个体数学素质的提高是有益的。但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有质量的、非一般性的问题,仍然是我们教学时常常面临的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课堂只是在课始提出一些课题性的问题,或课尾提出一些质疑的问题,而要让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动态生成,形成一个问题串似乎很难。下面以《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回归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新课标向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创新课堂,来满足这些要求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实施问题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