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念与规则。传统大学生劳动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不够,劳动教育形式与大学生接受习惯之间存在脱节,劳动教育“主体”的内涵与数字技术视域下的“主体”内涵出现分歧。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平衡好体力劳动与数字劳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从强化教育者的数字思维、增强劳动教育感知体验、探索混合式劳动教育模式等方面着力,积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张慧 《教育与职业》2023,(14):65-70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3.
数智时代,技术不断变革并推动着劳动形态的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和情感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形态的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劳动形成多元联结网络,导致用户成为去主体化的数字虚体;智能劳动打破劳动的“类同一性”,致使人成为去关系化的抽象个体;情感劳动泛化感性体验,造成劳动者去人格化的伪个性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要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劳动教育观,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要树立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身体力行”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催生出数字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相比,数字劳动教育拥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适应了劳动教育主体的需要,并对教育组织结构进行重塑。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的理念、场景、形态呈现出新的特点,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与此同时,数字劳动教育也存在三个方面的潜在风险:数字程序监视引起隐私暴露、数字人带来师生关系“异化”以及技术成瘾消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为预防和规避数字劳动教育的风险,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回归个性化教育初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劳动教育风气并建构合理的数字技术成长空间,以此探寻未来数字劳动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时代的外部驱动和劳动教育的内生需求,双线融合教学成为劳动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实施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利于促进劳动与教育从割裂走向融合,推动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从对立走向融合,促使学校与家社从分离走向融合。推进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需要营建“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空间、构建“多元互动”的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方式、创建“开放共享”的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资源和搭建“科学精准”的劳动教育双线融合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生产劳动发展中,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发展迅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适应当代数字劳动呈现的价值多元、形态多维、参与者广泛、时空环境灵活等特点,重构劳动教育模式。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模式重构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去伪存真,重构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守正创新,重塑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形态体系;兼容并蓄,重整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参与体系;灵活多样,重建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时空体系。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重构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活动引导、革新课程体系、引入多元师资、开拓实践基地等举措,推动建立可操作、可实施、可持续的劳动教育模式,让更多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好地贴近当代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7.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8.
劳动过程理论(LPT)强调,围绕控制、同意与反抗的劳资博弈,始终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影相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正在推动劳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算法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劳动控制的新形态;劳动者身陷“老板游戏”的“自我剥削”,演绎资本主义“同意制造”的新机制;而来自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则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劳动主体性重塑和劳动抗争的新路径。深化对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不无实践启迪与经验镜鉴。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教育评价正提上日程,劳动教育评价也亟需加强,创新评价技术更是锦上添花,呼应了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数字徽章技术在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其信息化、动态化优势。依据数字徽章技术的特点、设计模型与实施框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理论和路径,从正确劳育观形成模块、校内劳育实践初体验模块、劳育实践项目校外延展模块和劳育实践项目优化改进模块,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显性课程、隐性陶染、实践辐射等多个活动环节经过内化加工,外向延伸,整合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动态评价体系,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不断深化和提高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效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1.
数智时代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而显著的变化。数字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进而引发了终端移动化、信息互联化、虚实交互化、生活工作互嵌化的公共生存样态。智能劳动带来了工具智能化和产品虚拟化。情感劳动让劳动者呈现人际关系过载和倦怠社会下的劳动精神退避等新问题。目前,职业院校存在对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全面、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方法运用不科学、劳动教育的途径和体系建设不系统的问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必须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内容,剖析“不珍惜劳动成果”问题,加强劳动价值取向教育,扩展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对标“不会劳动”问题,加强数字智能劳动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智能化水平,系统筹划劳动教育途径和体系,化解“不想劳动”问题,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关照数字劳动者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2.
由Chat GPT、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而引发的人类劳动形态数字化变革为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机遇。数字劳动的出场映射了劳动教育从传统物理空间向现代数字空间的转换趋势,选择“技术赋能”取向探讨民族地区劳动教育数字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契合民族场域劳动教育本土化和异质化发展之应然。帕森斯AGIL理论模型为剖释贵州民族地区劳动教育数字化面临的共生意识薄弱、文化相融滞后等现实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解释性工具。其纾解之术在于从革新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理念,明晰数字化复合型民族人才培养导向,破解双线资源融合瓶颈,构建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环境四重路径进行深度考量,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代确证与精准达成。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劳动是人们利用其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科学思维,通过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产生新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师生双主体性”,内容体现“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性”,实施过程体现“认知与实践深度融合性”。为此,我们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促成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为教师劳动注入了数字基因。作为劳动的特殊形式,教师数字劳动就是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消耗一定体力、脑力和时间以完成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交往等任务的活动,具有开放共享性、情感交互性、边界模糊性等特征。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劳动在为教师摆脱不自由的劳动、全面占有自我的本质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存在异化的隐忧。为此,应建构教师数字劳动的学理体系,确立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创设共建共享的数字共同体,推进学校生态的数字化变革,使得数字劳动真正成为教师全面发展和自我解放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与方式,同时加剧了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展示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内涵特质。深刻探寻其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通过数字技术贯通创生劳动教育新生态、采用数字劳动牵动引领劳动教育新形式、强化数字素养涵育提高劳动教育新成效。为进一步顺应数字化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应树高职院校劳动之观,彰显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育高职院校劳动之容,统整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促高职院校劳动之行,跨越时空开展具身化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数字化技术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渐被削弱,数字化技术也给劳动教育性、劳动教育时空泛在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数字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制度变革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使学校劳动教育制度与时代发展保持高度的统一。需要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劳动教育设备要与时俱进,加快转型的速度,促使劳动教育快速实现数字化发展,同时也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做好劳动教育制度的调整工作。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其劳动方式不再单纯地以物质实体条件为载体,而是出现了以数字生产条件为载体的新变化,这种新的数字劳动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单纯的数字劳动方式,二是实体与数字融合的劳动方式,三是智能劳动方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虚拟性、融合性、跨时空性、开源共享性、智能性等。数字劳动方式主要源于其生产要素即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即程序和互联网作为虚拟机器和虚拟厂房成为主要劳动资料;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成为主要劳动对象;数字劳动作为复杂劳动成为主要劳动形式。为此,数字劳动与数字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新型的劳动与资本关系,即载体数字化、主体虚拟化、矛盾冲突社会化和跨时空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以“一般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劳动。这是人类劳动形式在劳动方式、劳动内容和雇佣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但是在生产性、价值形成、劳资关系等方面依然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论述。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视域探讨社会主义数字经济中数字劳动的“变”与“不变”,是为了激发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更好地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20.
黄元丰  万玥 《高教论坛》2024,(3):117-120
数字时代推动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关系发生深刻改革,数字劳动成为新样态,对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对支撑数字中国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推动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要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指引下,努力回应和解决数字环境的虚拟化、娱乐化和异化三大现实难题,从大学生数字劳动观念素养、思维素养、技能素养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形成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