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文章立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石化特色,围统陆地及海洋油气装备等的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理论,构建了“一核四翼”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核”是指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研究生创新人才为核心,“四翼”是指以油气装备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导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践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助力。实践表明,该体系培养出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为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院校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适应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需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南京工程学院以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主要研究、教改与实践的对象,展开了“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了面向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需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了研究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譬如,如何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地方与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学校定位出发,围绕工程素质训练,全面实施以“专业融通、理实融通、软硬融通、校企融通”(简称“四维融通”)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电子电气类专业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程素质训练平台;创造性地将实验室文化建设与工程素质训练模式有机融合,实现了知识技能、工程素质及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目标.该模式在我校电类专业培养计划试点中已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开放实验室是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湖南大学电气信息学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了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开放的创新实验室,从安全教育、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开放实验室使用效率等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开放过程中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形成了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为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融入传统产业所迸发的巨大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加大了社会和市场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量,对传统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互联网+”时代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立体化教材、实验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国家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建设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和行业发展需求对传统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新技术为支持进行专业改造升级是必然趋势。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水利类专业提升改造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强调”:强调传统水利工程专业与技术新发展、行业新需求的融合;强调培养具有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智能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通过升级培养方案、改造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革新培养模式、加强特色课程教材建设、推进融合型师资建设与能力提升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8.
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科专业群,如何响应新工科需求,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未来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本文从国际视角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电气电子信息相近专业设置,以这三个国家的七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探究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最后总结了我国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实际,探索研究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高职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和创新途径,解决创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以期为高职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冯霞敏 《江苏教育》2022,(36):62-66
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五年制高职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包括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设计、横向融通的一体化开发、以生为本的一体化应用,通过“协同建”强调教材建设的广度,通过“融合用”强调教材应用的深度,以一体化教材建设为支点,真正助推五年制高职旅游类专业“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末端落实,提升生长军官专业背景课程教材编写质量,全面适应生长军官“指挥员+科学家”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立足军队院校金课建设“四性一度”要求,以强化生长军官创新性、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四性一度”要求的教材设计思路。围绕纵横交错构建教材内容、双线螺旋融入课程思政、习题引导达成高阶思维、实战问题提出创新挑战四个关键环节,研究、实践了专业背景课程教材设计和建设的新方法,探索了提升教材为战性、铸魂性、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的有力举措,从而达到了“金课”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国际联合、以赛促学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趋势,对高校教材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教材建设总体上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教材建设和选用大多定位于应用型,普遍建立了专业教材选用与管理制度。同时,财政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与选用也面临诸如教材创新滞后于财税改革步伐、高质量成果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教材编写缺乏校际协作等问题。建议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尽快启动学科基础课"财政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构建自编教材管理与质量评价跟踪机制,提高自编教材质量;在科学确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教材体系,建立财政学类专业教材信息库。  相似文献   

14.
电类专业作为典型工科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实践教学,更新实验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辟第二课堂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职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跨领域联合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入手,提出对专业配套教材在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凸显教材建设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注重与职业技能内容相衔接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教材建设方案,包括建立应用型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加强特色教材开发和增加教材弹性空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下如何进行教师团队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循环交流、多径注入、多方评价、绩效激励"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高效的教师团队,形成合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师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对建立我国高校教材更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从总体上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需求还存在着不少不相适应的问题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更新周期过长。据资料统计 ,国外教材一般2~3年更新一次 ,一些新兴学科如计算机方面的教材几乎年年更新。与此相对照 ,我国高校教材更新速度较慢 ,一般4~5年更新一次 ,有的甚至十几年才能更新一次。由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过长 ,制约了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不少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陈旧。2.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教材市场存在着“冷热不均”、“低多高少”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及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新举措,包括:确立"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引领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建设一支"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