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个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对课文朗读训练的设计”;“突出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训练重点感悟的设计”;“突出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创新迁移训练的设计”;“突出对‘导入语’、‘板书’的创新设计”。形成“重朗读、重感情、重迁移、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本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已在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
“四个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对课文朗读训练的设计”;“突出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训练重点感悟的设计”;“突出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创新迁移训练的设计”;“突出对‘导入语’、‘板书’的创新设计”。形成“重朗读、重感情、重迁移、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本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已在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训练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词语和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注重读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紧紧抓住"喜欢"和"能读"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定要突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为加强朗读训练,突出比较性朗读,笔者从三方面抓起: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重没词句内容上的比较性朗读,着眼学生差异基础上的比较性朗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采取"问题式"教学与"自主性"学习模式就是遵循如下转变:"在教学目标上,由局部发展的‘知识'价值观向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由以教为主体的教学观向以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发展.在教学模式上,由‘吸收-消化-储存'的教学模式向‘探讨-转换-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1]一方面,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己的发现和创新成果不断丰富补充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养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各种课题设计、现象或作品的解读与研究等训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丰富深入的体验,提高学生知识的发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重讲问、重分析、重习题,轻朗读的现象仍存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加强朗读呢?  相似文献   

7.
张红 《西宁教研》2002,(4):35-35
在《要下雨了》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难句、新词,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兴趣。我为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设计了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习题第一题基本上就是“朗读课文”。教学参考用书中“课文教学要求”的第一条也基本上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重在读,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书声琅琅,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教学辅助方式促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9.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相似文献   

11.
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这样:语文课刚开始就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课文本来很长,学生没有耐心一次读完,容易出现懒散的现象.然后教师就板书出教材上的提纲,让学生抄下这些内容.一节课除了朗读,就是抄板书.学生会厌烦这种上课的模式,自然就不会用心学习.所以,有必要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做一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李章华 《教育革新》2009,(12):61-62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定为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其次,要吃透教材、掌握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选择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再次,要把握课文的基调,对重点句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下面我就朗读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训练的基本途径,粗略的谈谈。  相似文献   

13.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呼唤理性的朗读训练,即注重整合、注重情感、注重发展、注重创新的朗读训练。在指导朗读训练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训练的单一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力求做到"训"得艺术,"练"得愉悦。我在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归纳整理出了几种特殊而实用的课文朗读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注·提”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  相似文献   

15.
所谓“角色朗读”,就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讲话、对话,让学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逼真地模仿他们去“讲”、去“对”;有的课文则让学生在重点揣摩、体会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掌握语调,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朗读;有的课文本身就是戏剧文学,则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总之,教师可由不同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活动。实践证明,课堂中学生的角色朗读是有一定效果的。 一、它能体现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 由于中师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培养师范生目标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应为“读是基础,说为重点,教为目的”。现行教材中,其学练重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一致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应用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然,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朗读训练目的要明确,安排要合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时,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正确流利;重点赏析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因此,除了读得正确流利外,还要能传达课文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朗读训练的设计锡林浩特第十小学岳秀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写作方法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重声、段落,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准确具体地提出读的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1.范读。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教学这篇课文要以识字为重点,加强朗读、说话训练。识字教学要注意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朗读教学,注意指导读好教材第一次出现的问句。说话训练,要与学习课文融为一体,提供句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重讲轻练"、"重讲轻读"的倾向,大部分时间被用于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而留给学生朗读、背诵以及情感体验的时间甚少.现在许多教师对"多练少讲"、"多读少讲"已有所重视,但为练而练、为读而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1)只重练的形式,不重视练的效果,即忽视语言训练与思想内容的联系,思想内容未与训练内容同步;(2)只重读的时间,不重视读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使读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义与要求.怎样才能防此弊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当前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条主线,在训练中突出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选编该篇课文的初衷,与课文构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课后习题,迅速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渐进的朗读训练,展开多样的字词教学,创设有趣的说写环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课后习题"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