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速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自1997年以来,以开办院士讲坛为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育人途径.近五年来有15位院士走上讲坛,讲述自己几十年科研实践、治学心得和人生感悟,介绍21世纪医学前沿动态,受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年轻医务科技人员的欢迎,在校内外产生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2.
以“研”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为例,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介绍了土木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期为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提供借鉴。创建大师引领、产学研管协同、全球聚力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建成了“德艺双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依托大国工程,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时代新人,实现了时空融合、多方互动的科研育人全过程协同管理和全过程评价;创新多元融合的交通土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3.
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理想、科研价值观和科研行为等科研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导师积极宣传科研道德、对学生的科研成果严格把关、检查与督促学生的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等是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要从管理育人、奖励惩罚、教育激励、监督引导等方面建立健全导师主导的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理想、科研价值观和科研行为等科研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导师积极宣传科研道德、对学生的科研成果严格把关、检查与督促学生的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等是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要从管理育人、奖励惩罚、教育激励、监督引导等方面建立健全导师主导的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涤心 《陕西教育》2009,(9):118-118,111
对工程技术中心的主要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索了依托工程技术中心的产学研结合,采取研究生导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场指导教师“三结合”模式培养研究生的途径。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实体优势,从课题申报、经费筹措、科研专用设备自制等方面着手构建科研育人平台,并介绍了利用科研育人平台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导师,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导师的"导"和研究生的"研究",强调导师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既要导研究生 的为学,又要导研究生的为人,并具体就导师如何引导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如何指导研究生 进行科研创新、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做了论述。其中,着重根据目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办法以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培养机制改革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充分激发了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突出并强化了导师的育人作用,拓宽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育人平台的同时.高额奖学金的利益驱动也导致研究生德育活动的淡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研究生思想意识功利化和研究生心理压力过大等倾向.为此,提出研究生德育要创新工作思路,实现研究生专业培养与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导师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如何,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介绍了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评选的标准以及组织机构、评选对象、评选条件、评选程序、表彰宣传等具体评选办法,分析了入选导师团队所具有的团结友爱的氛围、教学相长的机制、蓬勃发展的学科方面等共性特点,认为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凸显了导师的育人责任,构建了导师与思政队伍合力育人的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近年来浙江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在提升导师育人技能、增强导师育人意识、保障导师育人资源、营造导师育人氛围、形成导师育人合力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以浙江大学的实践为基础,总结提出了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形成过程中需遵循的“三三三”原则,即把握被动、主动、互动三个阶段,搭建培训、展宣、工作三个平台,建立保障、激励、协调三个机制。  相似文献   

11.
指出青年研究生导师学术创新懈怠行为主要表现在:项目申报未成功对学术创新悲观失望,教学任务压力大对科研感到有心无力,对研究领域不感兴趣对科研没有热情,由于生源质量差而对指导研究生缺乏成就感等方面。研究表明,青年研究生导师负向心理资本分数越高,其学术创新懈怠行为表现越强烈。其中,自我效能和希望中的负性因素对青年研究生导师科研创新懈怠行为的影响显著。从提高自我效能、提升希望、培养乐观态度、增强韧性等维度提出了预防和纾解青年研究生导师学术创新懈怠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军事学导师科研课题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阐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对上岗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要求.通过对军事学研究生导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对军事学研究生导师科研课题要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阐述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四个核心理念--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激励相容和协同创新等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各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理念四个方面,介绍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心得体会,简述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实现方式,包括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学术交流机制、增加科研实践机会、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等.实践表明,重视科研实践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高校推进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科研的参与度,而科研育人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模式,是研究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高校在工科科研方面的特点,基于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对新背景下科研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育人心得,对"三全育人"模式下的科研活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还存在认同感与获得感缺失、思政育人方法与途径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首先提出了以思政要素为导向、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生多维、多元协同科研思政培养模式,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从导师自我提升、多元协同工作和校友返校等方面阐述了科研思政机制建设方法,最后对研究生立德树人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认为好导师大致有三种风格:逍遥派导师对研究生只“问”不“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科研和生活的能力,和学生保持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慈父慈母型导师对研究生既“问”又“管”,注重情感育人、细节育人,构建起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良伴型导师视研究生为平等的合作者,在共同科研中培养研究生,张扬了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指出对于这三种风格,青年导师只可理性借鉴,不可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带来新要求和新挑战。文章分别从研究生自身能力、导师培养模式和科研平台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和科研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形式下高校如何实现全方位、立体育人的工作,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导学与成才制度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导师科研助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创新、导师精准就业指导、高质量研究生生源培育的"六位一体"学士导师制,有效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从思政教师到全员思政、从显性教育到显性与隐性教育并重的转变,为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