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2.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齐梁批评家肯定嵇、阮诗,但又对正始诗风评价不高,如钟嵘认为正始诗风“陵迟衰微”,刘勰认为“浮浅”、“轻澹”,萧子显、沈约论及魏晋南朝学流变时唯独不提及正始诗风。对嵇阮诗和正始诗风分别作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齐梁批评家的共识,章并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一位俊才、奇才,"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而又理论空前创新的著名音乐家、哲学思想家,更是位卓越的养生学家。作者根据几十年来广搜资料的积累,就嵇康故里所在行政区建置的古今变迁;嵇康一生的重要建树;嵇康人生悲惨结局的原因和其人其事对后世的影响诸事,作出实事求是的探索与钩沉。  相似文献   

6.
刘蓓萱 《考试周刊》2009,(31):28-29
正始年间,“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在思想和文学创作中虽各有千秋.但都反对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名教,主张“任自然而越名教”,成为当时文化精神的代表,被后人称为“正始双璧”。  相似文献   

7.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玄学清谈”、“雅正的诗乐传统”等含义;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诗歌”,属于它的引申义之一,但是这一含义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又需辨其源流。  相似文献   

8.
何晏是正始玄学的实际领导,他早年倡导绝对贵无论,晚年则转向王弼的相对贵无论,这和他与曹魏皇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正始玄学是中国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弄清正始玄学的发展线索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义非常之大。对正始玄学的支柱之一何晏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轨迹之客观地去评价,对正始玄学的面貌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借《乐论》对"乐"这一艺术本体的审美阐释以及《通易论》对变动不居的卦象、爻辞的生动描绘,来说明阮籍思想"把玄学引向了美学,在美学上完成了玄学"的历史性转化,论证其正始时期哲学自然观的美学转向,确立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和谐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从黄初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激情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是建安激情的第一次退潮;阮籍、嵇康否实现实而寻求超越,是建安激情的第二次退潮。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由梗概多气到篇体轻澹,是激情退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兴起,较为开放的社会思想文化氛围使得其时女性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她们的文学创作反映出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文化意识与文学特征,即所谓“魏晋风度”;但是,另一方面,此时依然处于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纲常又使得她们的文学创作无法摆脱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怨”之情感。她们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史平添了一种细腻如丝、绮丽如画之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杨清澄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31-132
对《左传.僖公四年》“寡人是征(徵)”中“征(徵)”字的各种注释进行了较为广泛考察,通过对比品辨,认为训之为“责问”比较合于原意。  相似文献   

13.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陶诗和杜诗在文化品格上、题材的选择上以及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褒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前期诗作创作于宫体诗盛行的南朝,但是总体风格并没有受到宫体诗风太大的影响,五言诗更接近以清新明丽著称的永明体,乐府诗虽然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创作手法,但基本上还是健康积极基调。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发了季羡林为复兴中国比较文学,指导该学科的发展,关心学术队伍的成长所作的贡献,并论述了季老的比较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杨时对武夷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时虽为著名理学家,但在文学领域也有一定成就,对南宋武夷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同其对理学的贡献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一、立雪程门树立尊师重道榜样;二、滋兰树蕙培养人才数以千计;三、诗文创作开武夷文学一代宗风。  相似文献   

20.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