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寓言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取材于<圣经>、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它们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圣徒们由今生到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也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人们为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2.
论英汉语中动物文化意象的错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观事物在不同民族的化中意象不尽相同。英汉语中动物化意象存在着明显的错位现象:一是,用一动物在两种化中具有截然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化意象;二是,一种化中的某些动物意象在另一种化中却没有。翻译中应充分注意这种现象,以免产生化意象的流失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陈珍 《青海师专学报》2009,29(4):102-106
动物文化意象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反映。异域民族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政治制度、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象。本文从多视点、多层面分析英日语言中的动物文化意象及其表现,将有益于英日语言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闽南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同,角色任务也不同,但这些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管是友情助人的,还是报恩救人的动物意象;不管是行善的好人化身而成的,还是挺身而出帮助人类的植物意象;抑或是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山、石意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母题,那就是从善助人。这不仅鲜明地传达出闽南先民渴求从善向往从善弘扬从善的心理经验,而且也透露了闽南先民善恶分明从善为乐的生命追求和生活理念。把握这一点,也就把握了闽南文化的优秀质素的核心。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这一优秀质素,对促进海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倪芝 《考试周刊》2013,(8):12-13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意象使用甚广。乐府诗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精神,将意象手法的运用推至新高度。在这当中,最为深刻的变化莫过于大量动物意象的涌现。正是一系列动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乃至乐府诗歌的创作,文人的情感才有了抒发的出口,将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悲怨推向高峰。作者以《诗经》《乐府诗集》为切入点,论析动物意象对古典诗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9,(3):60-64
张承志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北疆山川这三块土地密切相关的动物世界。骏马、狗、羊这三类意象尤为突出,他笔下的骏马是英雄的坐骑,青春的见证;狗是忠诚的伴侣,前行的支撑;羊是宗教的寄托,神圣的象征。这些动物意象的设置,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张承志对草原文化和苦难宗教观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周涛散文主要以"马""鸟""犬""牛"四种动物意象折射与投影个人精神意志,彰显出"英伟""高洁""忠诚""固守"等品质,以"物我合一"的形式使主体精神形象外化,体现了人与动物在人文立场上的相互关照,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引发对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此同时,在周涛的动物意象创作中也存在写作向度转向琐碎平庸,难以不断超越的价值失范。  相似文献   

8.
动物意象是莫言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它们被人格化,另一方面人也被赋予动物的习性,类似动物。这样的奇思妙想为小说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暗自承载了作者对于人物命运,对于社会人生的内在思考,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拓展了文本的解释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9.
傅冰玲 《海外英语》2011,(9):329-330
动物名词除了用于指代动物名称外(即固有的字面意义),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于指代非动物的意义(即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文化意象形成于民间,来自于人民生活,因此各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同一种动物可蕴含不同的喻义甚至完全相反的文化意象,只有熟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理解更深层的语言含义。该文通过对中西动物的文化意义进行比较,发现英语中的动物文化意象和汉语中的文化意象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区别很大,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坎坷曲折,尤其是他的三仕三隐更是经常被^提起。其实在这种坎坷生活经历背后,更令诗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尤其是误入官场后的一段生活。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经历了积极入仕、仕而归隐、隐而再仕,如是三番最终归隐的不断捍卫和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精神上倍受煎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谈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谚语,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以及人们生活中所积攒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动物意象的使用使谚语的表达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动物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然而除此之外,更多时候岂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唤起不同的形象。我们在翻译这些含有动物意象的英语谚语尤其要注意到这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学的审美诉求。宝剑意象的内涵具有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宝剑意象烛照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出此理论可运用于翻译研究,然后说明幽默翻译的难度,最后通过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三种翻译方法来探讨小说《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相似文献   

16.
向军 《现代语文》2004,(4):31-31
我们从一篇篇习作中能最直接地看到来自生活的快乐、幸福、痛苦、孤独、挣扎,无奈和奋争,能最直接地触摸到学生最本真的心地,感受到从中溢放出的睿智、机诡,幽默、真实、洒脱……现代考生作文已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固定的程式化框架,甚至没有文体界限,一些书信、日记、导言、寓言、演讲稿、短剧,会议纪要等形式也都已被考生采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意象的选择和表现等方面论述了建安风骨与盛唐风骨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王珍 《学语文》2013,(1):40-41,24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第10条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戴望舒所谓的"旧事物"主要还是指诗歌当中的传统意象。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戴望舒的诗中使用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泪"、"梦"、"水"等。  相似文献   

19.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山水田园诗百余首,其中出现斜阳意象的竟有40首之多;如此高频率地重复斜阳意象,可谓亘古罕见。本文认为,过去治唐诗者,只注重王维诗中“深藏禅机”的一面,而忽略了蕴涵其中的深刻的忧郁,其实,王维置万物于斜阳幕霭之中,并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实体和意象系统及物我对应的悲剧关系;而斜阳意象,正生动而深刻地契切和具象了王维“空山不见人”的诗性精神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密切相关,体现为"人格的自我写照"、"女性美的化身"、"自然美的写真"和"喻无常与不定",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了整体上的阴柔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