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庄 《新闻世界》2009,(11):76-77
日出、日落,是指太阳直接表现在画面中,刚刚升起或即将西下的太阳就是主要的拍摄对象。这时,景物的亮度特点是太阳本身以及太阳周围的天空很亮,地面景物以及距离太阳较远的天空较暗,自然景物的明暗分布很不均匀,画面上的明暗反差大,暗部层次少,景物细部分辨不清,明亮部分有较清晰的影调层次,这是日出、日落时显著的光线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三、突出主体在黑白摄影中,滤光镜能改变各种颜色成为黑灰白影调的明暗程度,当明亮影调和灰暗影调配置在一起时,人眼的注视力往往首先是被明亮影调所吸引.因此,拍摄者可以根据一定的意图和需要,利用滤光镜来提高某一颜色物体的影调亮度,同时压暗别的颜色物体的影调,这样就能通过对影调的明暗处理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诗人靠音韵写下铿锵的绝句,音乐家靠旋律谱下欢畅的乐曲,摄影则是运用影调的明暗组成优美的画面。前面三章讲到了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由于光线的照射,使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亮度。这些不同的亮度经过摄影显影制作之后,在照片上形成黑、灰、白各种深浅的明暗反差,就是摄影画面的影调。由于这些影调显示出了景物不同的亮度和明暗关系。从而使人们在照片画面上感觉到景物的形状、体积和质感。所以人们称影调是构成摄影画面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反差越大 印象越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和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照片上最亮与最暗部分之间的明暗之差,称做反差。反差越大,明暗的对比越强烈。 在通讯、特写中,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主题越突出,新闻价值越高,给读者的印象越深。 反差是丰富多采的。 一、生与死的反差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形成强烈的反差。 《超越死亡的对话》(新华社哈尔滨1990年12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持坚、蒋耀波)写的是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的两位烈士井玉琢、李玉安,在40年后仍然活着。烈士活着,本身就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引人注目。记者从哲理的高度提炼主题,更加发人深思。人贵超越,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5.
漆黑的场景中,顶侧光勾勒出规则的亮部,画面如同聚光灯下精心设计的剧照。作者营造了舞台式的光效—作为背景的战友、汽车及作为前景的人体、机枪,在暗部影调的渐变中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也使画面的情绪更加中性和温和。事实上,人眼识别反差的能力比胶片高得多,我们看到的暗部细节,相机未必看得到。表现阴影的层次,需要娴熟的曝光控制技术。这幅照片中,作者选择了慢快门—那双因移动而虚化的脚证明了这一点、较大的景深—以便于表现多层次的影调。显然,在主题表现上,这些技法比强烈的明暗对比更为有效。人们常常将行军想象成“鼓声鸣海上,兵…  相似文献   

6.
曝光控制是摄像师在摄像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掌握好曝光控制技术,才能拍摄出影像清晰、影调丰富、色彩艳丽的完美画面。本文介绍了曝光控制概念、摄像机的动态范围、伽玛特性、自动光圈的工作原理和数字摄像机的常用曝光功能;叙述了控制场景的亮度、调整被摄体的色彩反差、确定光圈值、滤光镜的使用及摄像菜单的设置和评价曝光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断壁残垣,浓烟滚滚,悲戚的男子,焦黑的树干,废墟中暗红的火苗还在燃烧——战争时期的常见场景。可这一切偏偏发生在和平时期,源于一场大爆炸。从画面视觉中心升腾起来的烟雾几乎笼罩了整个天际,而缝隙中透出的阳光则对比强烈地讲述着:这是一个阴霾的晴天。记者用明暗不一的影调,不动声色地表达着自己阴晴不定的晦暗心理,一如中世纪的油画。身着传统碎花服饰的男人正以手掩面,身前水珠四溅;他是在暗自垂涕,还是在庆幸劫后余生。或者,根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9.
一张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好新闻照片,必须有高超的摄影技术手段和摄影艺术素养来保证它的实现。否则,构思再高明,也无法体现出来。因此,在评价和分析一幅摄影作品时,除以前的几个章节所论述的新、真、活、情、意这五个方面外,还必须从技术,艺术运用得是否恰当来考虑,本章从7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1、曝光控制的如何?是否能运用曝光来控制反差和影调?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色彩还原得准确,色度纯正、饱和、透明。对于黑白照片,正确的曝光则可使影调明朗和谐,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正常情况下的曝光,按  相似文献   

10.
眼神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20,(2):F0002-F0002
运用大光圈虚化背景,运用明暗反差,这张照片的主体--一位奋战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间隙的面部细节--得到突出:"全副武装"的防护设备,被汗水和呵气浸湿的护目镜,略带疲倦却仍炯炯有神的双眸……这张照片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双眼睛。从这双眼睛中,你可能看得出疲劳,看得出一丝忧虑,但那双笃定望向前方的眼神给人的感觉更是坚毅和无畏。  相似文献   

11.
色彩及影调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既是极其复杂,也是非常直接的。虽然色调本身没有灵魂,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但在许多具体环境下,它不仅能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其影响,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一定的情感与联想。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是表现手法新颖独特,画面以简约灰暗的影调,映射出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凡对朝鲜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会被这幅图片的色调与明暗关系(作者的精心布局),所带来  相似文献   

12.
没有光就不能照相,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我因早期摄影家刘半农曾说“光是画(摄影)的命脉”,摄影历来就有光绘画之说。光线对新闻摄影来讲,有两种重要的作用,一是解决胶卷的感光需要;二是决定画面的造型。前者是要用一定的光线,使感光材料的胶卷得到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外界的景象如实地纪录在胶片上,拍出清晰的照片;后者则是决定画面的视觉形象,摄影画面的线条、影调、色块、明暗,都是由于不同的光线照射而决定的。每种胶卷都有一定的感光度,在什么光线条件下用多大光圈,是有一定规津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这里就不谈了。至于后者就比较复杂了,因为由于光线的巧妙运用,可以把黑色的物体拍成白的,同时也可以把白的物体拍成黑的。可以把蓝的大海拍得明亮夺目,也可以拍得平淡灰暗,甚至拍成墨黑沉重.可以运用光线照射的不同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投影,拍出不同的线条和不同的影调。可  相似文献   

13.
范以锦  刘杰 《新闻实践》2009,(10):16-18
在面对利益主体自己炒作的新闻时,不论这个利益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弱势群体里的一员,媒体都应保持客观清醒的立场,还原当时场景即分析具体事实,然后根据公众性原则--即是否体现社会公共性,判断利益主体策动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同时更应该将这样的有争议性的事件放入大的历史背景里去考量,去启发引导受众,完成传媒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档案既包括见诸媒体的部分新闻照片,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见诸媒体的新闻性纪实照片。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做不到的特殊图像效果在计算机上都可能做到,甚至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技术处理也易如反掌。这种新情况强烈要求档案部门要对历史负责,与时俱进,对归档新闻照片进行认真鉴定,以确保归档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所在。摄影记者、编辑对新闻照片在不改变所拍摄的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对明暗、颜色、反差、对比度和饱和度乃至构图等在一定范…  相似文献   

15.
无限网络     
诗人们爱说这样一句话:天有多大,人的心胸就应该有多大;天有多高,人的思想就能飞翔得多高。古代哲学家庄周在《逍遥游》里,描写出来一个极其富有想象力的场景,今所有读者的眼睛无不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远程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凭借多种优势,将成为最有潜力、最富前途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阐述了图书馆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技术性、开放性和由其特点引发的两大问题: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开播至今,特别受到知识群体的喜欢。近日我采访了主持人马东。见到他的时候一点也没感到意外,他跟电视里一模一样,不算高大,不算英俊,但眼睛里透着睿智。我和他开玩笑:“如果春节晚会让你主持怎么样?”他说:“那怎么可能,大过节的谁愿意见我这模样的人啊?”似乎优秀的主持人都有一招幽默的好本事,其实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曾经说过,看马东主持节目挺过瘾的。 主持人就像水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央视《挑战主持人》栏目的片头里,有一连串对主持人这个职业的要求:知识力、感受力、应变力、表现力……这些标…  相似文献   

18.
圆我的梦想     
妈妈曾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记得小时候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妈妈工作的图书馆。那时候觉得那里的书可真多啊!读也读不完,又宽敞又明亮的阅览室,令我神往,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个梦想,长大了也要象妈妈一样在图书馆里工作。时间流逝,如今我已成为一个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19.
浅谈电视摄像中光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光是影视画面的雕刻刀”,可以说电视画面的艺术韵味和技术指标都依赖于正确光线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并运用好自然光。要运用好自然光首先必须熟悉光的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光的强度光的强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光照度来表示。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以强调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色彩或色调之间的反差。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另外,光的强度不但同光源的本身…  相似文献   

20.
侧光微妙地勾勒出不同层次的影调,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老母亲那嶙峋而温和的手,仿佛就在读者身旁。是在拭去儿子的泪,还是在摩挲他的脸庞?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亲人的抚慰与支持。与那个粗壮汉子的黯淡神情形成对比,枯干的老母亲眼光哀戚但是坚定——“哀而不伤”,是这幅照片的主调。场景光也烘托出这一氛围,背景晦暗深邃,光照下的前景色彩斑斓;灾难中的悲戚,悲戚中的希望,融合为整体叙事基调。2005年10月8日,南亚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及数次大余震。近八万人的罹难,让这个贫穷、动荡、战火相连的地区,更蒙上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