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中学术道德研究的重要范畴.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规范评审制度,严格管理额外收入以抵制学术腐败,慎重而严格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重视大学生和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和运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明确、合理地界定科研不端行为,能够厘清政府介入科研活动的范围,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清晰的科研不端行为界限。当前国际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有狭义的"FFP"(即:伪造、篡改、剽窃)模式、基于"FFP"的列举扩展模式。我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界定范围普遍过于宽泛,概念表述不统一,缺乏对不端行为类型术语的解释和判定规则,导致许多规章缺乏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本文比较了对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的模式,归纳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从国家层面统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具体列举不端行为类型、明确不端行为术语解释和判定规则等建议,以期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研管理》2012,33(8)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位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组织权威影响力无限扩大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提出了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违反科研群体业已形成的科研道德规范,直接损害整个科研群体的形象和利益,是人类科学进步的绊脚石。通过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解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到减少、甚至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方法和措施;促进科研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维护科研群体和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状况,本文利用第三、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超过八成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不同情和不能原谅;处罚力度不足、自律不够、体制机制等因素导致科技工作者很容易产生不端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应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分类评价考核办法等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研不端行为的纠偏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振华  颜锋 《科学学研究》2009,27(6):832-836
 科研不端行为在国内外皆存在。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在于科学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纠偏应采取认知控制、社会控制及文化控制等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化媒体手段的发展,成果共享平台提高了研究成果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性,这种"晒成果"的方式对科研不端行为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明晰基础研究成果共享以及科研不端行为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博弈分析框架,通过对博弈均衡解的分析,从成果共享有助于提升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现概率、调查概率和惩处概率,降低监督成本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成果共享平台提高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新常态下科研不端行为的综合治理与防范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赵君  鄢苗  魏炜 《科研管理》2019,40(8):156-165
通过41个高校科研团队的176名博士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传染至个体的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结果发现: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正向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第三人效果在团队科研不端行为与个体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对第三人效果对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团队科研不端行为透过第三人效果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的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丽峰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05,23(5):623-628
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涉及到作者、评议人和编辑三个方面。文章依责任主体的不同,分类归纳了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不端行为的成因,探讨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研诚信是科研主体从事科研活动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科研不端行为破坏科研活动秩序,削弱科研创新能力,造成国家竞争力下降。建立并完善以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互动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规范科研活动,润育健康的科研环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徐珺  尚玉钒  赵新宇 《科研管理》2019,40(8):263-272
与以往领导影响下属创新行为的研究多从正向促进视角切入不同,本研究探讨了高校科研团队中领导者积极/消极语言框架对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促进/抑制双向影响路径。通过采用三阶段式问卷调查法对高校科研团队中228位科研人员及其直接领导进行实证调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导者积极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领导消极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创新行为显著负相关;同时,科研人员认知评价中介了领导者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创新行为间的关系;而且,领导—下属交换关系正向调节领导者积极语言框架对下属挑战性评价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对阐释高校科研团队中,领导者影响(促进/抑制)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俞立平  周广澜  段云龙 《科研管理》2022,43(12):163-172
研究职称差异对科研成果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优化职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不同科研成果的贡献,并且研究高职称科研人员与低职称科研人员的协调效应,最后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作用机制不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对科研成果的贡献要小于研发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协调不佳。最后从优化职称结构和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结构维、认知维和关系维出发,研究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影响。我们从web of science上收集了化学领域26.74万篇论文,基于这些论文作者合作数据构建了科学家合作网络,并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中的社会资本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维社会资本和关系维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结构维社会资本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本文为建立积极有效的科研合作网络,高效利用合作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为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力量。探讨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科研人员的情感服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科研社交平台获取原始资料,并以半结构化访谈作为数据补充。使用NVivo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从用户、过程、环境和服务4个维度构建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是在科研周期过程视域下,由外部环境层及服务层影响因素与内部用户层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科研用户自身是情感负荷产生最直接的内驱动性因素;科研周期是循环作用的中介性因素;学科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和信息机构是间接作用的外驱动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在推动国家、高校和高校科研人员的整体综合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2.0时代下,有必要将传统计量指标和替代计量指标结合起来实现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ResearchGate网站平台抓取以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为例的高校科研人员在网络媒体上呈现的影响力指标数据,并结合传统的引文计量指标数据,在数据分析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天际线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指标赋权作出综合评价。为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提供新视角,提出新思路,对具体评价结果进行解析,为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制的相应对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in the US to detect how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ffect individual-level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affiliation with an industry-related center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the likelihood of an academic researcher having had any research-related interactions with private companies, affiliation with centers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centers programs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the level of industry involvement, no matter whether these centers additionally have ties to private companies. The analysis tak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 approach, which draws from theories of soc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and proves useful for framing the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s that characterize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 approach is taken because its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capacities of individual academic researchers provides a more direct explanation of government centrality to academic researchers’ industry involvement than provide either the resource-based or institutional view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 appro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匮乏既擅长技术研发又懂经营管理的学术型企业家,不仅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认知-目的”论,从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角度,揭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驱动机制;进而借助自我决定理论,探究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行为的类型与特征,包括内摄传统型、认同转换型和整合创业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两阶段职业生涯选择的数理模型;进而结合实证分析,解析了我国缺少学术型企业家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学术创业具有较高的预期效益,但是学术创业的风险和转换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业的氛围,降低学术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改善学术创业的社会环境。(2)当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社会效益较高,并且学术创业的转换成本较低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转型为学术企业家。(3)当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技能获取成本较高时,并且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够完善时,科研人员会选择风险规避策略,即放弃学术创业,转而从事学术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学术型企业家的涌现,推进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