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论积贮疏》中的一个句子。课本编者将“饥穰”注解为: “饥,荒年。穰,丰年。”人教社语文《教学参考书》将该句翻译为:“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把“世”解释为“世界”有以今律古之嫌,语文课本把“饥穰”解释为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公输》篇里有“胡不已乎”一语,课本上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教学参考书》把它译作“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我们认为这种翻译是不够妥当的。理由如次:《公输》开篇第一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将以攻宋”,就是“将要拿去攻打宋国”。可见云梯还没有投诸  相似文献   

3.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里,王先生的《释“以当南日”的“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一些参考书把“以当南日”的“以”解释为“用”,不妥当。并说这里的“以”应取“因为”义,“以当南日”应为“因为它(指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荷”专题》中有一首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2003年12月第3版)是这样解释的: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沃灌”,都注释为“浇洗”的意思。参考书中关于这一句的翻译为“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妥。首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沃”一词注释为“灌溉、浇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临种沃之”。“灌”一词注释(1)浇,灌溉《。史记·西门豹传“》引河水灌民田”。(2)注入,倒进去。《韩非子·说颖“》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这样看“来沃“”、灌”两字都没有洗的意思。“而沃盥”在古代是一种洗手的礼仪。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自然段开头一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关于句中“首先”一词的含义,目前有三种解释。其中有两种解释以标准答案形式出现在高考复习资料中,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现将其摘录如下: 《高中语文自测手册》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更大。”《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检测》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主要还是一个革命家”。《教学参考书》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首先’一词与前一段‘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出版五年制十册第21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独立阅读课文《冬眠》一课,介绍了刺猬冬眠的过程。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在这篇课文的教材分析中写道:“这篇课文通过刺猾冬眠的情况告诉人们,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告诉人们动物冬眠后也会小便、吃东西。”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中“动物冬眠后也会小便、吃东西”这一说法欠妥。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词出现“疑”字。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两首古诗的“疑”,解释为“怀疑”,教学参考书也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道理很简单:诗人先肯定了某种事物,就不应再怀疑它是别的事物。如①②两例,既然上句说明遥看瀑布,飞流直下,为什么还要怀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下午 ,我到书店买书。一十岁左右的小男孩 ,央求他的母亲买本《语文参考书》。我不解他买此书的意图 ,遂问 :“小朋友 ,买了啥用 ?”小男孩朗生答道 :“抄课文段落大意 ,抄中心思想 ,抄……”。我愕然了 ,内心阵阵作痛。十多岁的孩子买《语文参考书》 ,而不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文学名著 ,这说明有的教师上语文课时重结果 ,轻过程 ,热衷于支离破碎的教材分析 ,将充满人性之类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参考书”顾名思义仅供参考而已 ,切不可把它当作寸步不离的拐杖。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有的教师还把《语文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13.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法一点通》(张月祥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是一本以问答形式编写的中级英语语法参考书。“问”有大有小,“答”有简有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境”的阐释,不外乎是说诗人憎恨封建社会的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乐土。例如: ①高中《教学参考书》上说:“这是一首以游仙诗的形式表现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义杰作。”进而分析云:梦游之仙境,“描绘得富丽堂皇……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王一冰老师的说法显得牵强。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新鲜,1983年9月首版的广东等五省(区)中学语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就持这种观点,只是具体分析与该略有差异。而1991年5月首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二室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语第二册(必修)教学参考书》就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可见早有人认为“两个观点”的说法不妥。  相似文献   

17.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18.
一、成来问讯与皆叹惋语出《桃花源记》(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以下几例错误都出自该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翻译为“都来打听消息”和“(他们)都感叹惋惜”。这是不准确的。先看“叹惋”一词:“叹惋”又作“惋叹”,是惊异的意思。唐代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一书中引《字略》说:“惋叹,  相似文献   

19.
申禄剑 《语文知识》2000,(11):77-80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现正在使用的1995年版,以下简称《教参》)在《药》的“补充资料”第四项第三自然段中说:“……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清皇帝,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这种评价过于片面,不符合史实,与高中历史《教学参考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一致,因此值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著名诗篇《长征》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该当何解?小学语文参考书解释为红一、二、四方面军(录时未置三方面军)。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妥。“三军”的提法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国置军队为六军,而大的诸侯国置三军,一般称为上、中、下三军,三军中各置帅,称上军帅、中军帅、下军帅,其中以中军帅为大,如晋悼公时,晋国的军队即分为三军,赵武曾任中军帅。《长征》描写的主要是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勇过大渡河是红一方面军的事,按参考书的解释“三军”指的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与毛主席的诗所描写的事实不符。据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