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一度在中国译界掀起了译海微澜,对后来的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主脉可以归结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转化的目标是以建立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重构”。这个转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阶段,但不能忽略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人和发展这条主线。五四后形成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想流派并行竞秀的文化格局,而这些不同思潮都力图从五四思想中寻找活水源头,开发五四思想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郭沫若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女神》联在一起。当1919年他开始新诗创作,并且陆续在《学灯》杂志上得到发表的时候,他的诗立即赢得了世界读者。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说他的诗具有真正的近代情调;也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说他的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中国现代诗派的著名作家施蜇存说“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新诗的精神”;早于郭沫若《女神》,结集出版了《尝试集》的胡话,与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自愧弗如地说:“要我们郭先生才是真正的新,我的要算旧了”。1921年9月,郭沫若结集所作新诗为《女神》出版,他立即成了国内青年狂热崇拜的对象。《女神》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旧的彻底破坏,对于新的大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五四新文化时期,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外来文化,从他当时所写的书信及文章的文化观点看,正初步建构了自己早期的文化观。他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不能采取全盘摒弃或盲目崇拜的态度。在延安时期,认识外来文化方面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现和升华,形成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对待一切外来文化,要吸收外来进步文化。强调以我为主,经过科学分析、批判为我所用,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全盘西化”的思想。对待传统文化,他提出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封建性的糟粕,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既反对文化本体,也反对全盘西化,在两个轴心之间建立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毛泽东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正确思想,对他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任务产生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鲁迅和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方面提倡婚恋自由,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践行传统婚姻模式。本文以鲁迅、郭沫若面对婚恋时的言行矛盾为切入点,在对深层原因的分析中,揭示五四时期婚恋自由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纪念碑式的新诗集.她是郭沫若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火山爆发似的革命激情的结晶,是“五四”新文学最早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倾向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更法》 [说明] “更法”就是变法。公元前三五九年,在秦孝公主持的国事会议上,商鞅与甘龙、杜挚就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本篇就是这场论战的生动记录。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甘龙、杜挚,继承了孔老二“克己复礼”的衣钵,竭力主张“法古”’、“循礼”,疯狂地反对变法。商鞅坚定地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法革新主张。他运用“三代不同礼  相似文献   

9.
“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新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无数的青年男女走上反对封建札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自由婚恋的道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都在关注着这一社会现象,并把他们鲜明的态度和观点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鲁迅的《伤逝》以其高远的立意,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令文艺界为之瞩目。而叶圣陶的《春光不是她的了》是一篇不为文学史家们所重视的短篇小说。我认为较之“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不少小说而言,它选材独特,思想深刻,是能够充分体现叶圣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好作品,它与鲁迅的《伤逝》各以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着妇女解放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两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和揭示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红高粱》是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对《红高粱》的讨论,无疑比对新时期其它任何一部影片来得广泛、热烈而深刻:它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的.换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思索了一个问题:影片到底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红高粱》“集中国人愚昧、贫困、落后、性心理变态之大成”、展览中国人的丑、丢中国人的脸的说法,被普遍唾弃.与之截然相反,有人提出,该影片的“总立意是在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红高粱》画出了民族之魂,奏响了一曲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颂歌”,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无遮无拦,随  相似文献   

11.
小说《子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饱含着对立、无奈与彷徨的时代.小说中不同阶层的数位女性的思想状态各不相同.“五四”运动后,都市女性们在传统思想观念和新思想碰撞后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物质化或精神化的“苦闷”.  相似文献   

12.
《周易》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精神。《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许多卦或明显或含蓄或全面或从某一爻体现了一种积极的“退”的哲学精神,比如用九、遁卦、谦卦,以及《需》卦、《讼》卦、《师》卦、《否》卦等卦中的某一爻。周易中一些卦的卦序安排也体现了一种“退”的思想。“退”的涵义丰富,《周易》阐述得详细而全面。  相似文献   

13.
对于民国初年 (1912— 192 0 )史学发展的趋势和成就 ,需要我们重新予以审视。这一时期 ,不仅有王国维等人在历史研究上的建树 ,还有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在历史观领域中实现的新变革。他们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史论 ,把进化史观和民主共和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相结合 ,与深刻地剖析现实社会状况和剖析旧的道德、文化传统相结合 ,与激励民众和青年一代的革新创造热情相结合 ,对于“五四”前后的历史研究和整个学术领域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值得我们充分珍视的一份宝贵的史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传统名篇通常是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承载。中学文言课文大都为传统名篇。教师对课文的把握,在依纲据本的前提下,多一份文化视角的探视,或许对教学不无助益。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刚健有为精神。《易经》中有现成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根据郑玄等人的解释,“刚”是指“强志不屈挠”;“健”则为阳气的本性,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发扬“五四”精神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扬“五四”精神迈向新世纪等方面,论述迈向新世纪需要继承“五四”运动光荣传统和发扬“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6.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深刻,是张艺谋四十年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电影市场格局转变中张艺谋能紧随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并建构出诸如《悬崖之上》《狙击手》等新主流影像,实现了“红色叙事”电影类型的转型。通过爬梳不同时期的张艺谋电影,进一步解码“红色”叙事内涵,即由“红色”符码转向红色“叙事”,明确了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张艺谋“红色文化叙事”转向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郭沫若全部创作的最高昂的主旋律。五四时代,他就把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怀念,进发为诗人灵感的火花,以《女神》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深情的歌;四十年代,他又以历史剧,表现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他又赞美祖国的新貌,赞美祖国的新人新事,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领袖。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郭沫若传记文学的主线。郭沫若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经历的叙述描写,写出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战斗历程,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在这场与疫情的殊死战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战“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这种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方面。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通过战疫精神的阐述、战疫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重大意义、融入的具体路径分析等方面,对战“疫”精神融入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