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到这所重点中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可我总感觉到有什么人在注意着我。唉,算了吧,别自作多情了,说不定是错觉。再说,第六感觉也有失误的时候,甭管这些了,应该认真学习,学习第一嘛。10月13日小雨今天,我来到教室。打开作业本,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折叠得十分精致的信纸,我心想:大概又是宿舍里那些鬼灵精怪的丫头片子想出来的馊主意  相似文献   

2.
冬天这道坎     
董阁 《中文自修》2007,(11):19-20
儿时的回忆总是格外亲切,尽管13岁时的一次冻疮令人苦恼不堪;祖母的百般呵护、疼爱与"我"的使气任性与班上干部闹别扭,倒也相映成趣。终于在祖母种种努力之下,"我"迈过冬天这道坎。一篇作文当作小小说来写,这种尝试使语言、细节以及人物刻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作文也就不止是经历的复述了。  相似文献   

3.
黄国才 《中国德育》2007,2(3):33-35
2006年10月18日上午,我在城郊的鸾凤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上了一堂关于“生命”的作文课。  相似文献   

4.
我也曾是一个很怕写作文的孩子,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作文课”成了“作难课”,怕写,没东西写,不知道咋写。每到写作文时就愁眉苦脸的。老师评讲时我就像做了贼似的,恨不得变成蚂蚁钻进地缝藏起来。  相似文献   

5.
陈庆卫 《现代语文》2006,(11):28-29
《岳阳楼记》这篇章是初中语教材中的名篇,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是质兼美的范。对于这篇章的教法,有许多老师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也有少成功的设计。尽管教法各异,但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至于本的诵读之法,我觉得值得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个“活”字。人物形象鲜活。夏清辉貌不出众,却玩得“疯”,学习也棒。“打狗救友”这件事,更见他的乐于助人,颇有些“侠义”风范,称他为“我”的好“哥儿们”名副其实。另外,文章语言活泼。如描写脱险后,“难道有哪位世外高人,使出了什么独门暗器,击中了狼?……‘跑?那太不够哥儿们义气了吧!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我才不耻于做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无邪的童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雨的秘密     
写雨的文章有很多,但这篇却很别致,因为“我”发现了雨的秘密:雨会唱歌,还会跳舞……[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小作者调动了多种写作方法,为我们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严父的形象。首先是刻画人物离不开的对人物的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习作的第一句话就是对爸爸的语言描写,第二、三句则是行为描写,接着,又辅以“我”的心理描写,使表达更加生动、深入。  相似文献   

9.
王秀玲 《山东教育》2005,(34):34-34
《荔枝》一文里淳朴的母爱是逢学必悟的热点。我在教学时锁定对母爱的顿悟这一层面,以典型事例为深化点,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我”,用“我”的身份接触眼前发生的事情,用“我”的目光审视母亲的举止言行,用“我”——一个儿子的心感悟母爱的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0.
要写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因素有很多,如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新颖、构思巧妙、结构精巧、语言准确而有表现力等。其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是:新颖、丰富的事例素材。一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心中没底、难以下笔,只好敷衍了事,草草收兵,一个主要原因是平时没注意有意识地积累事例素材.造成应试时素材的极度贫乏,连基本合适的素材都拿不出,更遑论新颖独特的素材了。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方利民执教的《千姿百“笑”》快乐作文课。方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得课堂笑声连连,乐趣无限。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主动,说得积极,更写得快乐,也使笔者初步领略到了方老师所倡导的“快乐作文”的精髓,感悟到了“快乐作  相似文献   

12.
黄雪琼 《考试周刊》2012,(31):48-49
"白日梦",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系列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专家们认为,白日梦像夜间梦一样,可以把无意识的资料,像一幅一幅的电影画面那样剪辑拼凑成梦。我总是想,这样的幻想成梦是否也可以运用到语文课上的作文教学中呢?我进行了尝试,不想效果出奇的好,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时无话可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生动优美的作文如三月桃花水一样从学生笔下汩汩流出。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所记述的那些有头脑、有胆识、有作为的谋臣们,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在外交场合斡旋应对时所表现出的智慧,给战国纵横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阐释了《左传》中所记述的谋臣的“言”和“计”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苏七块     
冯骥才 《新读写》2009,(7):76-76
卖茶蛋的“老妪”是一位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苏七块”脾气古怪,“认钱不认人”,但却都有一颗善良的、金子般的心。作者刻画人物采用简笔勾勒,无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还是语言描写,都是抓住特征,画龙点睛;而《老妪》中的“我”和《苏七块》中的“华大夫”,作为衬托,也都是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一个都不能少》是电影剧本,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一所农村小学的故事。课文节选了其中第12、13、14节,写张春花在电视台接受采访、找到李望水、受到城里人赞助重新回到水泉小学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考场作文要博得阅卷者的青睐,夺得高分,必须要有“亮点”闪烁其间:或标题新颖,或凤头豹尾,或情感充沛,或构思巧妙,或材料丰富……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人物典型的评价之所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的基础性环节之一,在于它提供了思政课的榜样支撑、满足了课任教师的学科冲动以及学生的趋向渴求,因而丰满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性地解决了效法谁、不效法谁、为什么效法以及如何效法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是适应"纲要"教学要求,达成"纲要"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数量词在细节勾勒、色彩渲染、人物刻画、场景描写、环境布局等方面着色适宜,成为文章一个个小小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