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明伦先生在《缓称“盛世”如何》一文中认为,盛世有两大基本标志:太仓丰满,监狱虚空。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算是“太仓丰满”,然而,社会局部矛盾突出,犯罪率居高不下,全国670多所监狱在押犯人150多万,可谓人满为患。出现如此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归根结底是部分国人道德理念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前的时期因国人令人沮丧的道德表现而被称为“后悲剧时代”。震后志愿者的扶危激情却迅速涤清了国人灰暗的道德意识,高调显示出灿烂明亮的道德面貌与精神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社会进步积累的必然,是国人物质生活与心灵自由度改善而致“人化”程度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某种“悖论”的轨迹中辨证地显示着发人深思的相似与“轮回”。在世纪揖别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中国第二次革命”走向深入发展的时期,当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成为国人一致的呼唤时,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我...  相似文献   

4.
王欣瑜 《教师》2010,(11):122-1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在其小说中对19世纪英国的监狱作了广泛的反映,并从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狄更斯对英国监狱的批判具有单维度的特点。他把道德作为评判监狱的主要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评价的各个方面.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因素。这种特点影响了他对监狱这一历史存在的全面认识,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他批判的力度。但这并不忠味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是没有价值的。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给我们提供了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处于社会发展前列的社会存在的道德完美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王达三 《留学生》2011,(10):36-37
如果说近代以来一部分国人丧失了自信是因为中国的积贫积弱和被动挨打,那么在今天,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人重新恢复了自信,“中国崛起”的热议就是一个集中体现。问题是,靠国力强大支撑起来的自信,也容易随着国力的衰微而轰然倒塌。  相似文献   

8.
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毋庸赘言。网络传播着各种信息,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检验、考验着“网民”道德伦理水准。在由网络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中,道德问题颇受关注。网络文化属于新的文化形态,网络道德也属于新型的道德规范。国人需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也需要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营造新型的网络道德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网民”行为规范的自觉与自律意识。网络是虚拟的,但人永远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理应接受道德的规约。  相似文献   

9.
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人惊呼:“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提高,但,道德在滑坡。有些为官的贪污腐败,有些为民的杀人抢劫,社会得不到安宁。”他们很怀念五六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 但,也有人对此不能苟同,认为:“五六十年代,从表面上看,社会道德状况好,其实,那是不道德的政治高压统治所造成的表面的暂时的假象,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像无端的把人打成右派,坑人一生;阶级斗争扩大化,害了众多的好人;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搞得人人自危;不顾人们死活的‘大跃进’,搞得人人精疲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道德滑坡”成为国人的普遍忧虑,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道德问题,就是个体过于强调自身利益,而对他人、社会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这一问题清晰地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践的一大缺陷,即不重视责任教育,忽视对未来社会活动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因此,改革现存学校德育模式,加强和完善责任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主义责任公民,是当前以至今后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是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个现实任务。一、科学把握现代社会的责任范畴“责任”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  相似文献   

11.
少数腐败分子丧失理想,道德、违背纪律,法律,人民深恶痛绝,严重阻碍学生“四有”教育,故而从辩证科学的认识,拒腐防变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消除腐败等方面,提高学生认识与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化,纪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关于“盛世”的盲目乐观情绪。从现代的角度看,盛世应有安全、经济、政治、道德、化、进步这六个考量标准。用这六个具体标准衡量我国社会现状,并与历史上的盛世进行比较,应该说我国还没有进入盛世,而是正在力争盛世的到来。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形势,给盛世确定一个明确、科学的标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的探索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会知耻     
作为文化意义的“耻”,在传统道德伦理格局和社会文化体系中曾被置于无上之位。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国人心目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管子那句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族群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耻”,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这种源自社会存在深处的转型,必然使得原先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规范极大地丧失原有的整合功能,并在人的心中造成很大的震撼。造成“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延彬 《教育导刊》2004,(11):29-31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见端倪,社会价值体系却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以往的道德体系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显得脆弱不堪,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腐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一部分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国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对社会产生不满,诚信和责任心丧失。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德育强校”的办学思想应时而生,这也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国策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局面,这使得中国在某些阶段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盛世一般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我国古代的盛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  相似文献   

19.
道德科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类使命:完善道德 道德,关系国家安定、民族兴衰,紧系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国家社会一桩十分重要的大事。 《左传》说“德,国家之基也”。管子疾呼:“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即礼义廉耻) 。儒家谆谆告诫:“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为根本。”孙中山曾说:“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他们都道出了一条共同的真理: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道德。 不论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应以道德建设为中心,要把树立高尚道德作为立国、立身之本。 我们看历史,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败,乃至一个政府的垮台,是什么原因所致?无它,只是道德沦丧,丧失民心。秦朝、隋朝都曾强盛一时,然到二代就腐败、堕落,激起民众反抗而瞬间灭亡。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高校德育要不断创新发展,注重“道德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满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