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贾平凹认为西方文学具有大境界,西方文学重在分析人性,西方文学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叙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应该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而又要坚持民族的艺术形式.贾平凹对西方文学的上述看法,使他的创作走出了"山地笔记"时代编写感人故事的狭小圈子.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他的小说创作自"商州三录"开始.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等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贾平凹表现这些世界性主题时,运用的是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云南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和谐意识,也有一些作品直面现代性生态危机,深度批判了人与自然疏离对立的现代文明,并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透视出,云南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理想,以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云南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和谐意识,也有一些作品直面现代性生态危机,深度批判了人与自然疏离对立的现代文明,并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透视出,云南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理想,以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该作品运用了许多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我们了解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作品中淳朴善良的人物象征着美好的人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美的追求;白塔、渡船、碾坊象征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排斥;而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可掌握的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十分关注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在其中短篇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现代机械文明之间的冲突。劳伦斯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扭曲人性的机械文明的鞭挞和对自然人性回归的呼吁。他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恢复两性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人类摆脱文明的梦魇,远离机器的摧残。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时期开始,先后有不少现代中国作家对自古以来就鲜为人们描写的童心进行了热烈的讴歌,这构成了现代中国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给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了蓬勃朝气和新鲜风味。它反映了现代中国作家对自然人性的又一种探索,是现代中国作家为异化了的人性所寻求的又一条复归之途。一所谓自然人性,原是西方浪漫主义者常用的一个概念。卢梭最早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根据西方学者诺夫乔依的解释,“自然”在这里具有两种涵义,其一指原始的、蛮荒未凿的大自然,其二指的就是自然人性,即一种未经文明社会浸染的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情感,一种先验存在的人性完满的自然状态。在西方浪漫主义者的文化构想中,自然人性具有三种表现方式:野性未泯的生命强力,淳厚质朴的风俗人情,天真烂漫的童真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和劳伦斯分别是中英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却又颇有争议的作家。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冲突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以原始的性爱作为切入点,对人性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相似的人生经历、相近的创作方法、相同的表现主题以及同样多舛的文学命运使两位作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用笔构筑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呈现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沈从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批判人性的丑恶,力图重塑民族品格。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从"现代性"出发,反思现代性,主张理性节制,返归传统,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主体性,形成了"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是战后德语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巴赫曼的作品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时代主题,对西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思想高度,研究巴赫曼的作品有益于认识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的思想走向以及社会心理;巴赫曼作品的诗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具有新的审美意味和借鉴价值,可以丰富我国的学术研究;通过对巴赫曼作品的介绍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德语文学,对于加强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和哈代分别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小说描绘了各自乡土世界里的自然美、人情美,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以《边城》和《还乡》为例,比较分析两位作家的生态思想,探讨其共性:追求优美、从容、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善至美、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他们理想的境界。他们关注人性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希望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2.
廖玲 《文教资料》2011,(2):13-14
作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沈从文与其他作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观,即自然人性观,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美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人性的自然纯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世界。本文主要以《边城》为例,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叙事是生态文学与叙事学融合的一种当代文学表现形式。迟子建选择了接近天籁般的儿童叙事视角,营造了对立和双重的生态叙事空间,采取了“原生自然”的生态叙事话语,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境界的追求和对现代文明批判的生态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15.
异化作为20世纪文学的普遍现象,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是作家表现社会的一种构思方式,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作品《毛猿》中,杨克被机器异化,对于展现20世纪的西方现实以及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西方文学发展史中出现了一种以反对或反抗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为己任的新的文学运动。西方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浪漫主义运动”,并认为这一运动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复兴。其实并不尽然,它与后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浪漫主义者”虽然也象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对描写异国情调、独特奇异的事物、以及具有超人般能力的人物等感兴趣,但他们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描述非理性的、虚幻梦魔般的世界,探寻人类潜意识中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对人类情感的侵蚀等。个别作家还单纯追求语言美,有的甚至干…  相似文献   

17.
论劳伦斯笔下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一位处于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点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工业社会人性异化这一主题: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现代文明压抑下的多种病症,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8.
北京和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态。前者凝聚着传统文化,因而处处显露出凝重典雅;后者重视物质、趋新求异,因而具有通俗性、先锋性。北京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反差,孕育出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使得他们面临中西文化撞击时对现代文明所持的态度各异。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京派作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而海派作家对都市文明则怀有留恋多于批判的心态。这造成了两派作家切入现代文明的角度不同,京派作家偏重于对乡村中国理想人性的挖掘,追求和谐、静穆;而海派作家则偏重于对都市文明喧哗骚动美的刻划,追求奇俏、突兀。  相似文献   

19.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的不满与反叛。该文以《死神来迎大主教》为例,探讨凯瑟对“工业主义”“、与自然对立和人类中心论”“、标准化”“、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以及“极度男性”等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其对一系列和谐价值理念的倡导与推崇。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卢梭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卢梭表达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一个关键概念。"自然"既表现为与上帝相对立的启蒙现代性,也表现为与现代物质世界相对立的审美现代性。"回归自然"的提出即是试图通过赋予自然以精神内容,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情感纽带,从而重塑自然在人们心中的灵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