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说书是在陕西省北部等地区较为流行的表演形式。在最初的表演中,主要是由穷苦盲人,通过陕北小调等形式对一些传说故事进行演唱,经过不断的发展,对陕北地区一些特有的表演形式,例如秦腔、信天游等曲调的吸收与结合,最终形成说书形式逐渐转化为说唱形式,对长篇故事进行表演。鉴于此,本文对陕北说书在表演中所蕴含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促进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陕北说书文化源远流长,几度变迁,成为我国几千年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在阐述陕北说书文化的特点和变迁的基础上,从陕北的地域环境、说书文化的传承方式以及社会政治影响等影响因素来对陕北说书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宁夏坐唱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以期通过这样的思考来获得对宁夏坐唱这一民间说唱形态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地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向西开放视野下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共享做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传播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非常大作用。陕北说书艺术是我国的一项民间说唱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入侵,陕北说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陕北说书艺术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陕北说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陕北腰鼓与秧歌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走到一起,并经历了一个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发展,然后再走向分离的历史过程。考察陕北腰鼓与秧歌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民间艺术从诞生、成长到发展,总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民俗这个基础,它的继承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相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马海芳 《陕西教育》2009,(10):39-39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为什么我们陕北的民歌能够久唱不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互动、人与景互动、人与物互动。在一系列的互动之中。陵北民歌完成了它的传承、发扬、延续,其生命力就在于“互动”二字。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积淀。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贵州布依族八音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说书     
以前,说书先生愿意到村里来。他们是穿长衫的。说书先生用自己的声音表演着一个个故事,把台下的听众带进前尘往事,在别人的悲欢离合里体会着各自的人生。村民找来四只"稻桶",口朝下,拼成一个简易的台子,上面放一张桌。这是说书先生的舞台。说书先生的行头也简单,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再加一块手帕。说书先生一脚站到竹椅上,再抬起一脚,站到了台子中间的桌前。这个动作是敏捷的。虽然旁边有人叉着手,想去扶他,但说书先生手一摆,脚一踩,身子早  相似文献   

10.
以民歌、秧歌、剪纸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陕北民俗审美文化以其简洁、素朴、夸张、热烈的审美风格而传达了陕北地方民众刚健、清新、欢娱、福乐的审美精神。然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性语境下面临着变异乃至异化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从表演形式与艺术内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重建。这一转化与重建不仅有利于陕北民俗审美文化本身的发展,它亦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1.
垣曲镲是垣曲县特有的说唱艺术形式,它只说不唱,以节奏为主,没有旋律。最初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间表演,也称独角戏。说唱时可用第一人称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属于代言体,与快板、快书相近。随着时代的发展,垣曲镲已不能从视觉、感官上刺激人们,观看、演出、创作垣曲镲的人也越来越少,其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八音坐唱"历史悠久,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八音坐唱"的起源、分布概况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希望布依族这一"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曲坐唱,原名“唱调呸”、“唱曲子”,地方曲种。源于明清俗曲和民歌、小调,形成于湖北黄梅县州滩地区,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皖、苏等省的部分县、市,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在近代,它在黄梅虽然发展成为戏曲,但作为曲艺形式的坐唱仍流传至今。今天,对文曲坐唱进行研究,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传统,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曲坐唱的产生与历史沿革文曲坐唱源远流长。它属于民间小唱形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7,(6):65-69
借助陕北说书文本,分析陕北说书套语的分类、功能及在传统说书和新书中的分布异同,揭示套语的模式化和变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陕北说书套语体现在遣词造句、大段主题、故事类型和结构各个层面;重复使用故事类型/结构套语、主题/场景套语和词句套语便利了韵律操作,帮助艺人延宕时间,引导听众顺利完成认知和情感体验,满足个人价值和审美期待,实现语言的语篇、认知关联、概念、美学和人际功能;套语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殊时期的陕北说书套语形态和分布在继承传统模式之余还彰显出时代烙印和对传统的偏离,新书中某些套语的变异体现了政治干预下传统和现实、娱乐和宣传在说书场里的汇流。  相似文献   

15.
临海词调是一种民间坐唱由艺形式.词调唱腔的气息共鸣、真假换声、咬字吐字、表演歌唱特色与民族声乐教学诸多方面要求一致.临海词调应用教学中,需要克服伴奏与语言的障碍.民族声乐教学运用临海词调促进临海词调的传承,也提高教学效果.民族传统曲艺与民族声乐教学结合,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推动地方文化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陕北说书"是说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种类,它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与口头程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故事的歌手》中"程式"的解读,不难发现陕北说书中有很多关于程式化的运用,具体表现为说书中程式词组的运用、说书过程的程式化以及说书中语言修辞的程式化。这些程式化特征不仅能使说书更久远地流传下去,对我们陕北说书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说唱音乐即曲艺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演出形式。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成相篇》的文字记载来看,大约那个时期已有了雉形,经过汉代的快速发展,至隋唐时期已基本上成形。到了宋期已有专门从事说唱音乐这门活动的专业人员。据统计,目前我国仍有三百多个曲种。比较常见的有:大鼓、弹词、清音、琴书、坠子、渔鼓等。一、说唱音乐从演唱特点上分为两大系:1.诗赞系:这是从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口语化很强,常常似说似唱,比较擅长叙事。  相似文献   

18.
宁夏坐唱是宁夏的地方曲艺之一,于20世纪70年代末命名,以后一直活跃于区内外曲坛,获得了不少荣誉,引起了专家、学者及曲艺界的关注.但关于宁夏坐唱的形成却少有学者研究,一是宁夏坐唱命名较晚,这一曲种的研究刚刚起步.二是地方文献资料中少有这一曲种的记载,缺乏资料支持.由于曲种的形成不仅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与时代背景及曲艺自身的变迁、发展密切相关.将宁夏坐唱放在古代曲艺向近代曲艺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时调小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对宁夏坐唱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勾勒宁夏坐唱的形成历程,同时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坐唱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没有继承的民族,是一个即将没落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历史,只有继承的民族才能发展。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浩瀚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文言文知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老一辈图书馆人的积累、奉献,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需要新一代的图书馆人传承。新一代图书馆人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用探索、研究、发现新的方式,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