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汪苹芳 《考试周刊》2010,(43):31-3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美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文探讨了诗歌意象的涵义和美学特征,再从构成审美心理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传译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素娟 《考试周刊》2009,(44):36-37
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换,又是文化交流。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直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翻译,并提出了相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秀娟 《时代教育》2007,(6Z):51-51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菊花钟情非常。菊花的君子之风与归隐田园之趣是诗人的笔经常触及的话题。从屈原到马致远,可以说菊花意象在古典诗歌里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5.
6.
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可以品其句,味其境,动其心。品读词句是对诗歌局部的把握,体会意境和理解主题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鉴赏诗歌需有一个整体意识,因此,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尤为重要。而要体会意境和理解主题,不可不知意象。意象、意境和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意象是意境的组成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这样一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往往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意象中。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古典诗歌的濡染、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可以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例如梧桐。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象征高尚的人格、比喻爱情的悲欢离合、寄托游子的思乡之苦、哀叹国家灭亡等。  相似文献   

10.
以关联——顺应理论为指导,研究广告翻译的过程。广告翻译实际上就是对原广告的明示、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并在其引导下,无论是处理文化意象广告翻译还是非文化意象广告翻译,译者都要动态地顺应译语读者的语言语境、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传达出与原广告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诗歌美在意境.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意象.就文化意象的翻译而言,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存在着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分.意译法弃象译意,或破坏了诗的意境,或折损了诗的神韵,因而是不可取的.直译法优于意译法,有象胜于无象.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传播。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的一种载体,做好文化意象的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众多的文化意象。对诗歌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文化意象的准确翻译和文化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常常被诗人遣入诗中来抒情言志。文章首先讨论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后视其在原诗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使译文读者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又能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寻找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将从文化意象的众多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意蕴着手,阐述保留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必要性,并提出传递文化意象的几种方法,以使译诗达到原诗风格与神韵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熊皓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294+306-294,306
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诗歌的不可译性,意象再造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商务活动多样化与多边化等问题,本文首先论证了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然后从Verschuren的动态语境观分析合同翻译应顺应的层面,从而提出合同的翻译应顺应贸易对象、环境、内容、形式与过程,恰当地选择适切的语言结构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见到一首好诗,也知道好,甚至拍案叫绝,但如果问他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正所谓“妙”不可言。但是,今年的语高考,不仅要求考生了解其妙,还要探析其妙,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可信。要克服这个困难,笔以为应从意象人手。  相似文献   

18.
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可使抽象的思想感觉具体化 ,意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 ,意象是诗歌中象征的载体 ,意象可被用来营造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象可以代表诗人的艺术风格 ,所以意象对等应作为诗歌翻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拓展意象翻译研究,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陈植愕意象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几首苏轼词意象的不同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翻译自然意象、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及人类想象意象时,应分别采取在顺应原诗人心理状态基础上保留原意象,顺应译者的心理动机基础上添加注解保留原意象,在顺应目标读者认知的基础上替换原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