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汝昌十考     
本文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家世和早年行踪作一考证,认为:丁汝昌家族在安徽庐江县整整生活了500年.丁汝昌于咸丰四年(1854年)被太平军掠人入伍,投湘入淮后,又被刘铭传乞置帐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汝昌部被裁撤,遂回乡赋闲三载.光绪三年(1877年)秋,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丁汝昌由北京回程,路过天津,拜见李鸿章,被李留用,开始走上了统领北洋海军的道路.文中对丁汝昌的家庭生活、妻室儿女、名号称谓等也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2.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人."少年犖负奇气","厥性毓慧".父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为人佣作.咸丰初年,庐江一带荒旱严重,他父母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太平军攻克庐江,丁汝昌遂参加太平军,隶于程学启部下.陈玉成命程佐叶芸来守安庆.1861年,清军围攻安庆,太平军再援安庆失利,程率部下三百人降清,丁汝昌同被编入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使程领开字营,丁汝昌为哨官,授千总.次年,程部拨归淮军,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改隶于刘铭传,升营官,领马队.1864年,擢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年,闻有“大将避地名”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开始时负伤,但史料对丁汝昌负伤的原因却有不同的记载。其一说,丁汝昌为日本联合舰队的炮火所伤。此主要见于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此外,尚有旁证。丁  相似文献   

4.
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人物。百年来史学界对丁汝昌的评价褒贬不一,至今为止,亦无定论。其实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各种复杂因素夹杂其中,作为外行提督的丁汝昌对于当时战务的处理已经尽力了。可以这样说,他的功是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究竟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降日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降日的关系如何?前此,《丁汝昌之死考析》考证出,丁汝昌是在向日方发出求降书,收到日方同意求降的复信后吞烟自尽的。戚其章著文对此提出质疑。本文是对戚文的回答。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戚文“质疑”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戚文所据史料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引用中、日双方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人记述,再次论定,丁汝昌率北洋舰队降日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丁汝昌提督北洋水师,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自尽于提督任上这段时间的史料进行梳理,来重新探讨丁汝昌对旅顺、威海之失的责任问题,并对其“杀身”作出重新的价值评定。  相似文献   

7.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1879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决定“先于北洋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并委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从此,丁汝昌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1888年12月,北洋舰队成军,清政府任丁汝昌为提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拥有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炮舰6艘,练习舰两艘,总排水量为41800余吨,炮260余门,鱼雷发射管49个,已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了。曾在北洋舰队担任总教习的英人琅威理,对北洋舰队的评语是,“中国海军,实有不能轻视者,其操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矧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和《盛宣怀档案资料》分析了济远管带方伯谦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李鸿章、丁汝昌为推卸甲午海战战败的罪责。丁汝昌给清政府的报告歪曲了事实,而方伯谦在济远舰严重受损情况下“保船西驶”是必要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丁汝昌之死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投降之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的投降关系如何?自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提出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在当时将帅中还算是难能可贵的人物”之后①,许多近代史论著都持此说,没有提出疑义者。  相似文献   

10.
笔者研读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威海卫北洋舰队兵败降敌的有关史料,认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先于1895年2月12日午前8时致归降书于日军,尔后于该日午夜服毒自尽.是否把他当作抗击日寇侵略“宁死不降”的爱国将领加以颂扬,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丁汝昌死亡时间考□梁彦波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究竟死于何时?目前其说法不一,主要有1895年2月11日、2月12日清晨和2月12日夜三种说法。据笔者对一些主要史料的分析研究,发现2月11日夜和2月12日清晨两说难以成立,2月12日夜之说则较为可信。现提出...  相似文献   

12.
110年前的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右主炮发出第一声怒吼,中日黄海海战正式打响。这一炮的结果是,强大的后坐力震塌了定远号的舰桥,水师提督丁汝昌跌落受伤。从此,北洋海军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与日本舰队缠斗,直至17时45分日舰主动撤出战场。  相似文献   

13.
评丁汝昌     
一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1836年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丁家坎村。其父丁灿勋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丁汝昌幼年家贫,十岁就外出当帮工,稍大又到豆腐坊做学徒。咸丰初年,他的家乡发生严重灾荒,其父母先后病饿而死,他也因衣食无着于1853年(咸丰三年)参加了太平军程学启部。1861年(咸丰十一年)程学启投降了曾国荃,丁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时,“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两次畏敌带舰先逃,被李鸿章处死于旅顺。后来,有不少人为他鸣冤。近年以来,我研究了有关史料,觉得此案确有问题。我曾于1953年《新史学通讯》8月号上发表《中日甲午战争“济远”舰先逃与方伯谦问题》一文,初步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济远”舰在牙山、丰岛及黄海两次战役中英勇打击了敌人,方伯谦在战争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处死方伯谦,是北洋实力派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制造的冤案。  相似文献   

15.
大清帝国刚建成颇有气势的北洋舰队时,邀请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来参观,以壮国威。在水师提督丁汝昌的陪同下,东乡平八郎登上了“镇远号”巡洋舰。当时北洋舰队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很是威武雄壮。东乡在参观结束后向日本当局报告:“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多,但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甲午海战史的研究,学术界对其中许多问题争论不已,意见难求一致。本文想就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实力及其变化、北洋海军的战略及其决策、丁汝昌在威海的战略选择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北洋海军的实力及其变化甲午海战伊始,朝野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北洋海军实力堪与日本联合舰队一决雌雄。朝廷三番五次电令北洋海军主动出海截击敌船,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现在研究甲午海战史的学者,大多仍据此将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的一系列败绩归咎于李鸿章或丁汝昌的战略决策。其实,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北洋海军的实力不济,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7.
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以往的有关论著,大都认为是“避战保船”。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保船”。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18.
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果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总根源;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战略方面,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放弃了制海权;丁汝昌的指挥失误。  相似文献   

19.
丁汝昌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人。生于1836年11月18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少卓荦负奇气”,“厥性敏慧”。父丁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出外为人佣工。当地人认为最低贱的三种职业“放鸭子”、“引瞎子”、“摆渡子”,他都干过。又遣他从人磨豆腐,“劳而无值”,自己一个人勉强(饣胡)口,无以赡家。咸丰初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荒旱,他父母双双饿病而死。  相似文献   

20.
做人需要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真善美的人,要学会宽容。当你有困难别人悄悄走开时,千万别怨恨;当你被虚情假意欺骗时,千万别憎恨;当你辛勤耕耘的收获被别人毫无愧色分享时,千万别反感;当别人比你有才时,千万别忌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