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浒传》中人物所作的诗词仅有十首,其中酒后诗有五首,而这之中有四首是宋江所作,这一叙事现象在《水浒传》众多人物的许多相似塑造中显得独特。因为酒后诗是宋江冲破理性樊笼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分析这四首酒后诗,能清建认识宋江的“忠”与“义”的相互关系以及他的人性的发展和其中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
北宋末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是《水浒传》的原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江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李若水写于在元城县尉任上的一首纪实诗《捕盗偶成》对此有所披露。经考证,宋江等人宣和三年末在大名府活动,宣和四年二月在大名府接受招安,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参加伐辽。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宋江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第一回开场诗系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原题为《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揭示了封建时代皇帝早朝的宏大场面。王维这首诗并不流行,一般人不会了解。可见《水浒传》的作者应该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宿儒。《水浒传》是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宋江刺配江州的时候,有一天在浔阳楼上喝得醉熏熏的,借着酒兴,在浔阳楼壁上题了一首《西江月》的“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写完后看了又看,觉得还不够劲,又提笔在诗后添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精心塑造的投降派典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地主阶级野心家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剖析这首“反诗”有助于我们认识宋江的  相似文献   

5.
宋江是水泊梁山的灵魂,也是《水浒传》中矛盾最多、争议最大的人物。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宋江形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各种文化都在这个人物身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史官笔下,宋江是一个具有"勇悍狂侠"性格的"盗寇"、"剧贼"。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宋江形象则带上了明显的江湖色彩,是深得好汉们信任、敬仰的"及时雨"。《水浒传》作者在创作时对来自不同层面的文化都有所吸收,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理想,强化了宋江的忠义品格。不同质的文化的融合、冲突,使宋江形象充满了矛盾,也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因而具有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对《孙子兵法》有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水浒传》既以诗词的形式,也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烘托《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杰出才干。它还以宋江、吴用谈论《孙吴兵法》,来突出《孙吴兵法》这一版本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水浒传》以重要人物角色应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来证明《孙子兵法》特有的兵学魅力。《水浒传》演绎了两种不同人物类型对《孙子兵法》的应用:一类是正面人物形象宋江的应用;另一类是反面人物形象高俅的应用。《水浒传》以隐喻的方式阐释了《孙子兵法》应用的双极效应:既为仁人君子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也为奸佞小人提供了害人的伎俩。  相似文献   

7.
导引 提起《水浒传》,不得不提起宋江。宋江这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人赞他是忠义之士,夸他为英雄豪杰,而有人却又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说他阴险狡诈,实乃伪君子一个。那么在《水浒》一传中,宋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看梁山首领--宋江具有怎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主人公,当前对其研究不可谓不详。但对于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就已经产生的宋江字"公明",以及到了《水浒传》才赋予宋江"面黑"的介绍一直以来缺少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水浒传》的作者是按照瘟神的意蕴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这也是《水浒传》开始便铺张扬厉叙写瘟疫的原因所在。如此,宋江字"公明"以及"面黑"的介绍便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这也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布局、创作意图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9.
宋江的道路     
施耐庵的《水浒传》自元末明初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它虽有着这样那样的小足,但仍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文学巨著。这部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百多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而其中的中心人物是宋江。宋江这一艺术形象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在《水浒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梁山泊革命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也是这次农民起义质变以至失败的重要因素。因而,怎样看待宋江这一形象,直接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晁盖等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宋江是贯彻始终的主角,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本文着重从他的多重性格入手分析其人,以帮助认识宋江、了解宋江。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学界,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两个经典“硬汉”形象——《水浒传》中的武松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们的相同点有四个:草根性、悲情性、抗争性和不完美性,其体现的硬汉精神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的存诗中,"颂"的比重是最大的,共39首。她的《颂》诗,也就是说,她做为一名政治家所做的政治宣言,全是在洛阳发表的;大部分《颂》诗,用四言写成,具有帝王之气,也是在洛阳呈现的;诗境的开阔和气象的宏大即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从洛阳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敷衍而来的.从学接受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对《水浒传》是一种接受的关系。这里讨论了《金瓶梅》接受《水浒传》的具体情况.即作选择《水浒传》的原因和《水浒传》对《金瓶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忱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遗民诗人和通俗文学作家之一。他不仅留下了一部充满忠君爱国思想的《水浒后传,》而且还留下了一百多首“激烈悲壮,声出金石”的爱国诗篇。他的这些诗篇与他的《水浒后传》的创作思想是相一致的。诗歌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那个“天崩地解”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明朝灭亡的沉痛哀悼和对异族统治的强烈憎恨,是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和遗民精神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藏书家钱谷之子钱允治,他与文征明等一起"听人说宋江"的时间不能早于其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实际时间应该更晚,正值文征明的晚年,这时《水浒传》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传播。至于他们听人所说"宋江"是说话故事还是《水浒传》或者兼而有之,已经无法确证了。  相似文献   

18.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者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者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宋人调笑转踏词,含7个构成部分,其中“口号”、“诗”、“放队”(遣队)等,多为作者创作的诗歌,它们有的被《全宋诗》收录,有的未被收录。本文从《乐府雅词》、《永乐大典》以及宋人别集等文献中辑得晁补之、毛滂等人诗作共81首,作为对《全宋诗》的补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