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林海雪原》成书后,相继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叙事文本,不同时期的传播观念和审美诉求形成不同的艺术实践.文本的丰富性、多义性和差异性是艺术再创作彰显美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视点和纬度.研究不同的叙事文本对相同故事的阐释及传播话语,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审视文化传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当代叙事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叙事学研究逐渐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中国学者亦尝试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展开对中国小说的研究批评。刘绍信教授撰写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就是以西例律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典范。下面从此书的选题、理论应用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略作推介。  相似文献   

3.
人物类报道在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由于平衡性的欠缺而长期处于纠结状态,而我国学界对人物类特稿的研究在系统性与深刻性上略显不足,因此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人物特稿写作规律就显得较为迫切且意义十足.《人物》杂志2012年5月以后以新颖的理念、娴熟的叙述技巧改版面世,赢得了受众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因而成为人物类特稿研究的绝佳范本.本文从故事和话语两个维度探究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规律,力求为特稿写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玉蓉 《中国索引》2007,5(2):24-26
中国文学乃全球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学遗产和财富之一,近百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兴趣经久不衰。学无边界,学无止境,“中国文学界也应当在纵向挖掘的同时,关注不同文化区域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异域资源的借鉴意识并开展具体的对话,由此可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并提供新的建构平台”.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13):24-29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超级中国》为分析对象,探究该纪录片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以及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现,《超级中国》通过过度修饰、及物性、架构、论据、引语等手段,有意识地强调和凸显所谓的中国霸权,试图塑造出强势争霸、居高临下、重利轻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塑造思维模式与其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宁 《今传媒》2010,18(10):78-79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自从上映以来,伴随着高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所引起的社会争议也源源不断,"宝马女"、"富二代"、"毒舌"等话题引起极大反响。本文拟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此类相亲节目进行叙事分析,以探究相亲类节目的叙事学奥秘,希望能对我们理解此类节目带来更多的启示,从而更好地规制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人文类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追求等)去展现历史变迁或文化演变。因此,纪录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于:记录生活,反映时代。长纪录片《阵痛》记录了义乌一个民营企业家族——楼家发生的情节丰富、意寓深刻的故事。创业的父母一辈与长大成人的儿子问的种种“关系错位”,以及家庭爱心、亲情上的困惑,面对急迫的“交班、接班”问题,两代人间的工作、观念、情感的冲突不断发生,故事也由此而展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步长磊 《新闻世界》2011,(4):155-156
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2009年8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开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该片进行话语理论的分析,为我们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小说理论相比,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西方经典叙事学从文本外部转向内部,致力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形式研究。鉴于这种片面关注叙事作品形式而忽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的倾向,8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意识形态研究。但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轻视作品艺术规律和特征的做法也会使文学研究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开始再度重视叙事结构和形式的研究,并认为叙事作品的形式审美研究与历史语境的研究不应当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这就是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促成了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有的学者关注一般结构形式,有的学者关注具体作品分析,但构成后经典叙事学主体的则是“理论十批评”,即借鉴、改造和新建叙事结构模式.将之用于叙事批评,而在这种批评中人们也有意识地将结构形式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弹幕使用日渐成为大众视频观看的一种典型伴随性行为.本文通过对网络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弹幕文本的内容分析,结合话语分析路径,旨在挖掘受众弹幕文本的话语生产及其与视频文本所共谋生产的关系性话语.研究发现,受众弹幕文本对应自我话语生成与互动性话语生成,两种话语生产的内隐线索均在于弹幕文本对视频文本的整体性依附,这意味着受众话...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与衰落确有其客观社会原因,但身份的尴尬却是导致新新闻主义备受攻击的直接原因。今天,我们重提新新闻主义,必须是切适于当下生活的广义文学文本视野下的言说。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能以"文体"的方式赋予新新闻主义明确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获得,及其与阅读者构筑的阅读契约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唯一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2.
肖鹏 《图书馆论坛》2015,(3):118-119
王波的个人作品集"书乡放谈——‘书骨精’王波系列"2014年初一经出版,当即走红,短短数月已有数篇书评见诸报端。"图林五散人"亦密切关注,撰写了五篇视角不同、感悟各异的短评:郑永田结合四部著作,解读王波的学术心境与历程,认可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严谨缜密的"硬"作品,但也不能缺少清新可人的随笔的观点;刘方方对阅读疗法情有独钟,既认可《阅读疗法》作为相关领域领路人的价值,也提出了当下该领域研究中的若干缺憾;肖鹏点出《快乐的软图书馆学》非但无太多"快乐"可言,更以为"从中听到了悲号",对当前图书馆学界学术文体乃至于思维与研究的僵化进行了讨论;谢欢在《图书馆学及其左邻右舍》中品味"杂家"的"大图书馆学"思想,点明在"专家"众多的图书馆学界,王波之不可或缺;黄体杨则从《可爱的图书馆学》中读出了王波精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认为"另类"的文字造就了可爱,读之有"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这几篇观点各异的评论,引导读者细细品味这套妖艳魅惑的段子与严谨扎实的著作并存的丛书,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图书馆职业、图书馆学术和图书馆人。  相似文献   

13.
成方舟 《青年记者》2012,(26):28-29
叙事话语是电视新闻故事内容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①而意识形态依据基本认知信仰来界定,这种基本认知信仰形成了群体成员间共有的社会表征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种族和性别上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与叙事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了话语的  相似文献   

14.
刘勇  杨志 《现代出版》2004,(1):39-41
艾略特说过:只有那心智与语言都达到成熟阶段的明,才会产生伟大的学。假如用他的话来衡量20世纪,我们不由得扪心自问:这刚刚过去的世纪是否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明?20世纪激起了人类把握自身命运的最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15.
黄兵 《传媒》2016,(5):83-85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现象, “红色经典”的生产、改编与传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的影响与渗透,成为一个流动性的概念,经历了“经典化—再经典化—去经典化—品牌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联着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转型、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经典”的文本类型与创编潮流,再以《洪湖赤卫队》为例考察了“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规律:保留红色文化内核、寻找成熟范式、塑造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王强  王小娟 《新闻世界》2009,(11):105-106
《武装的眼睛》一书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分析各种文体资源,揭示现代新闻报道的生态。通过分析文本,新闻写作的技巧也随之展开,且因秉承神圣伦理精神,使得新闻写作的技巧无限丰富,文本的生命力空间也被放大。  相似文献   

17.
张倩 《新闻世界》2011,(3):119-121
诞生于战后"废墟"时代的电影《小城之春》被认为是电影叙事心理及诗化表达的典型。整部电影仅运用了四个场景、五个人物,就生动展示了战争年代男女青年矛盾而冲突的感情故事。复杂的情感纠葛、细腻的情节设置以及音响、旁白、光影和道具等的运用别具匠心,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男女主角语言中的潜对话,验证特定语境...  相似文献   

18.
王慧 《今传媒》2010,(8):96-97
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中国新闻事业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新闻界系统学习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建设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奏议是我国古代社会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从文体上来说属于公文.由于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人们对其文学价值关注度不高,因此造成研究局面的相对沉寂.王启才教授的新著<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这是该领域研究的一项突破性的可喜成果,对于推进奏议这种文体以及汉代文学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素华 《中国出版》2012,(16):69-70
当代中国的童书之热是在教育、出版、作家等各界多重推动之下增温的。毋庸置疑,童书的畅销,是一件可喜之事,客观上满足了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文化生活。然而,童书之热也带来一些需要注意的隐忧,比如一些书商大肆推出粗制滥造的儿童书籍,而一些无名氏作者则东拼西凑地炮制名著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