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芩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不读鲁迅,也不读胡适,读柳诒徵.”某史学爱好者如是说. 柳诒徵何方神圣,如此小众却值得如此推崇?吴宓称柳氏“博雅宏通”,是“可与梁任公连镖并驾”者也.柳是历经民国、新中国两个时代兼有中研院院士、部聘教授双重荣誉的历史学者,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还有一件令他人无法企及的荣耀:1948年中央研究院创立,他与弟子茅以升、陈寅恪联袂登科.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是中国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大师,被史学界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者.陈寅恪青年时期就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自家藏书楼里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由此走进了世界图书馆的殿堂,度过了美好的欧美留学生涯.同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视目录学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以此掌握了图书馆藏及类别的筛选信息等,最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其史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家藏图书楼的学习生涯 中国老一代的学者就是从私家的藏书中来获取知识的,因此,藏书楼也就是近代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图书馆了.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本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代史学,陈寅恪先生曾以为远不逮宋人,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致史学不振;但也有学者力辨陈氏所言之非,认为中国史学,至清代始迈入一新境界。近期,王记录先生以史馆修史和社会政治的关系为突破口,广搜博  相似文献   

7.
读林清玄     
连续读了陈寅恪、吴宓、辜鸿铭、胡河清等人的著作或传记以后,感到十分地累.于是翻出早二年买的《林清玄散文》.这感觉好像“东方时空”采访“东方之子”,访了好几位学者老人,然后访一两个年轻俊彦,以作调适.“林清玄”似清茶,淡淡之中有可品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吴中杰  近意 《出版参考》2005,(11):39-40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称颂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想见这种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学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的研究在民国时期出现了“转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视程度。郑樵校雠学说在民国以前鲜为人重视,从民国开始对其重视程度显著增加,并逐渐将其作为一门专科之学来研究。第二,研究倾向。民国以前对于郑樵本人及其学说多是以一种负面的眼光去看待,民国以后,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的研究出现了新旧两派学者,旧派学者以余嘉锡、向宗鲁、刘咸炘为代表,他们的研究延续了以往负面评价为主的倾向。不过,旧派学者中也有姚名达等,给予郑樵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派学者以杜定友、钱亚新为代表,他们从图书馆学的视角切入,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郑樵校雠学说研究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发生转向,是因为其学说中敢于打破传统、“求简”等思想契合了民国社会、学术发展潮流。表1。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10.
张光茫 《湖北档案》2011,(11):43-4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陈寅恪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都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陈寅恪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讲。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认为,如今的新闻从业人员中,好多人没有“精气神”,比起晚清和民国的报人来.普遍缺少理想性。没有“精气神”的新闻从业人员.当然办不出有“精气神”的报纸。这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相似文献   

12.
读罢陈福康的《能否多出一点直排书》,又读闵良臣的《从“直排”说到如何对待陈寅恪》(《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6月27日和9月5日),不由得想起书与杂志从直排到横排变化的情形,写下来可供直排或横排爱好者参考。关于汉文从直排到横排,陈福康先生介绍美国学者的《书与竹帛》一书说:“中国文字的书写与排列,其顺序都是  相似文献   

13.
民国史坛积极建设中西交通史学科之时,亟须外人成果.欧美、日本学者从事中西交通史领域研究,比国内学者早近半个世纪,成绩卓著.若言整体研究水准,中外有高低之别,中国学者不仅落后于西人,且不及日人.贺昌群指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正统史事之研究,吾人当可上下其是非得失,相与周旋.至于西域、南海、考古美术之史的研究,则吾人相去远矣.”迻译欧美、日本汉学者的佳作成为沟通中外学术之要途.张维华认为大量翻译介绍国外汉学家在中西交通史方面的成就,是民国时期中西交通史研究特点之一,大致符合实情.  相似文献   

14.
陈师曾何许人也?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哥,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大家,也是在诗书画理论方面颇有修养的学者。他1876年生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名衡恪,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家是有名的世家,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举人出身,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开化力倡新政;父亲陈三立,光绪时进土,著名诗人,曾协助其父推行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陈宝箴与陈i立均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处,再未任用。  相似文献   

15.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6.
张竞生先生是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中国第一位翻译卢梭《忏悔录》的译者、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概念的学者、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南张北梁”之称,即南方的张竞生北方的梁漱溟)、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等,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1,14(4):92-92
《民国档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创刊于1985年,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史学核心期刊。辟有档案史料、私家藏档、外文译档、读档随笔、史事备考、民国史论文、国内外民国史研究动态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近现代史研究及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一生著述宏富,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不仅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佛经的翻译贡献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史学大师中,“融革命和学者于一炉,集革命家与学者于身”(吴泽语)的有好几位。最著名的是郭沫苦,其次便当推吕振羽了。在吕振羽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吕振羽评传》(下称《评传》)出版了,这不能不说是史学界、文化界的一大幸事。《评传》突出评介了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学派林林总总,研究方法五花八门,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邹灿  向敏 《兰台世界》2015,(7):142-143
陈寅恪,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一生著述宏富,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不仅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佛经的翻译贡献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