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有人日攘其邻乏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现在有一个每天都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对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偷鸡人说:”请允许我由从前的一日偷一只鸡变为一个月偷一只鸡。这样持续到明年再结束这种行为。”如果知道这不是正义行为,那么就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要等来年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改革了近百年,发展了近百年,论争了近百年,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年之旅的语文教学,有过激进高歌,裹足不前,甚至扭曲变性,它和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同样经历了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通过肯定与否定,打碎重塑,不断“完善,它正日趋回归本我。仰吸前人之精,广撷同仁之英,回顾廿载之涯,始知自己走的只不过是一条“三求”与“五要”的教学之途。关于“三求”一、教学要“求实”“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方面忽视了大的方面,有人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一大罪状,继而对它的“工具性”进行质疑。诚然,现行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请把您的笔借我用一下。”这句话在一些城市里随处都可以听到。在邮局,有人借他人的笔写信封;在办公室,有人借他人的笔记电话号码、写文书;在财会室,有人借笔签字领款;在会场里,有人借笔记录非记不可的事项……就连素有“一支笔”之称的一些单位掌管财经大权、由其一人签字方能予以报销的厂长、经理等人,这“一支笔”也常常自己并不带笔,谁要  相似文献   

5.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7,(17):53-54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说法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问卷测试:“你认为什么时候学到的东西对你人生的发展最重要?”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回答:“在小时候.”比如说“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摆放整齐”、 “别人的东西不能要”等等.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中强...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材中所选的诗全是名家名篇。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这里且不谈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妙,我只想讲一点:不要字字抠得太死,要讲得活脱,要诱导儿童领会诗中意味。有人就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问我:“碧空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尽?”有人说:“碧空无边,不尽:人的眼力有限,会尽。”恕我直言,这两位同志都不懂“诗家语”。这一句“碧空”应提前,作为背景。上有澄澄碧空,下有浩浩江水,水上飘一叶(孤)木舟,扬帆东去。背景如此开  相似文献   

8.
“听说了吗?八角镇黄家店子出藤仙了,很多人都来看呢。”一来到学校,就看见许多同学围在一起神秘地议论着,我也好奇地围上去,一打听,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一根比大人的手臂还粗的树藤缠在学校屋后的一棵近百年的老树上,又爬进值班室里,学校请当地农民检修房子,这些人便想砍去树藤,谁知刚砍了两刀,树藤就“哗哗”地流起“眼泪”来。这些人吓了一跳,以为伤到了“藤仙”,再也不砍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秘,有人说要放炮,有人说要挂红,还有人说自己亲眼看见藤仙晚上变成人出来玩儿呢,一时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 真奇怪,一根树藤怎么会成“仙”呢,我怎么也不明白。不信吧,这些人又说得有鼻子有眼;相信吧,老师又常常教育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就这样,我赶忙拿起刀向山上跑去。  相似文献   

9.
对“减负”的生命意义的悟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分析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这一基本问题,也许对“减负”有所启发。一、“负担”:人的生命运动之规限人同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一样,乃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都在一定时间、空间以不同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0.
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的散文《送行》一文,被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散文百年精华》一书,也被作为课文安排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于此文主题的解读,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该文主旨是“不露声色地讽刺虚荣的人心以及虚伪的世相,从而表达对真情的渴求”;也有人认为是“人不仅要有真情,还要学会表达真情”;还有人认为是“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几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忽视了文中的“孤独”一词,忽视了本文所体现的人性关怀.细读此文,我觉得比尔博姆所要表达的主旨应该是“孤独的远行者需要恰当的安慰”,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本原之意.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什么?”对哲学这门古老而伟大的学问来说,一个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有人说,这是哲学的尴尬,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这也是哲学的魅力。几千年来,试图解答“哲学是什么”的哲学家不可胜数,他们得出的答案更是难以枚举,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有人说,哲学是“奥秘之思”;有人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人说,哲学是人类智慧总结出的普遍真理;当然,少不了还有些长篇大论和一些深奥难懂的定义……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能算错,只是相对于博大精深、极富包容性的哲学来说,它们要成为公认的“定义”都还有点不够资格,因为它们太片面了。  相似文献   

12.
我們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抱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有人说:“我将来要做个科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去探索神秘的太空,征服宇宙。”有人说:“我将来要做个詩人,我要用最誠摯的语言,歌頌我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用最銳利的笔鋒插入反动派的心脏!”还有的人说:“我将来要做个歌唱家,用歌声去激发世界上一切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起来英勇斗爭,向帝国主义,向一切反动派冲去!”还有的人说:“我将来要做个拖拉机手,奔馳在祖国辽闊无际的原野上。”还有的人说:“我将来……”总之在那时,我們爱好什么,就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家”。青年人有这种想法,我們以为这还是好的。問題是,我們把自己的爱好,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职业,当作自己的終身“理想”,那就不一定对了。在別人的实践中,我們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有人总希望能考取大学,以便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四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人”、“有人”、“任何人”和“没有人”四个人的故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人人”认为“有人”会做这项工作。“任何人”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有人”对此生气了,因为它是“人人”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一本冗长、繁杂的书,有人读出困窘,有人读出幸福,有人读出希望,有人却毫无收获。何必一定要规定一个明确的阅读答案呢?我们每一个人不是都用一生诠释着自己的答案吗?风真冷,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有人说:“天凉好个秋,这是秋天的赠礼呢。”有人说:“迎风散步,多好的情调,这是冬天的前奏呢。”有人说:“这是象征着衰败和萧瑟的风。这是远方人们的离愁别恨啊!”没有人能说他们哪个想法不对。因为  相似文献   

15.
学会快乐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人因此苦度终生,有人仍然快乐地走过每一天。这说明人有个怎么活法的问题。人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实现自身的和谐——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生命充满活力。因此有人提出人们要学会快乐。本文就此问题提几点建议:一、善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无疑是对的,但对自己不能太苛刻了,一是订的目标不要过高,应留有余地,让自己常有成功感、快乐感,进而更快乐地奋斗;二是当自己有过失的时候,要原谅自己,允许失败。其实,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的靠近,从这个意义上看,应该“容忍”失败“,享受”失败。二、注视光明…  相似文献   

16.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17.
长江之滨,三峡库区,有一所知名的县域百年“老字号”学校——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摇篮,创办于1904年的长寿实验一小,见证了长寿教育百年变迁,百年发展的足迹,积巴渝文化之精髓,受中华文明之悠久历史之浸染,沐浴着现代文明之洗礼,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走在特色教育之前沿。这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在经历十多年的两轮整体教育改革之后,运用系统的整体优化原理,不断总结、实践、提炼,形成了自身的“志趣教育”特色。“志趣教育”传承百年办学理念“激趣、砺志、扬长、创新”是长寿实验一小教师工作的方向,学生成长的目标,是“志趣教育”的最简表述,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辟概括。其内涵是:“激趣”,激发兴趣,勤学上进;“砺志”,磨砺意志,立志成才;“扬长”,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创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其外延是:“二、五、四”结构模式。即二个目标:面向每一个人(教师、学生),着眼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公民;人人都是才,尊重每个人才。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志趣特长,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五条实施途径:学科课程注重志趣;活动课程培养志趣;选修课程突出志趣;潜在课程渗透志趣;特长...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社会历史所处发展阶段与历史方位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们进行伟大事业的实践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和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战略判断和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原创贡献。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和分析要突破事实描述进而深入到理论反思的层面,即用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视角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其必然性与阶段性、应然性与实然性、客观性与能动性、肯定性与否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历史辩证法为认识工具和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而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9.
刘捷 《母婴世界》2014,(1):126-127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船长,驾驶着自己的“生命之舟”。每一艘“生命之舟”都有自己的航道,自己的目的地。而母爱如海,“生命之舟”在爱的海洋中航行、锻炼,然后慢慢驶向远方。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字”,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学”,有人说是“口语与文章”……而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一句话——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而“语文”也影响着人的一生。学习“语文”读书为先。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