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把电影中的蒙太奇引入语文教学,采用让学生拍“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说明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以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题词和碑文、碑身造型,描述了反映一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十幅浮雕。教学前,我首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些电影知识,如什么是蒙太奇,有哪些电影拍摄手法,怎样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读碑》一文,回答题。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  相似文献   

3.
名人谈写作     
细细地观察生活是一种享受,我们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不要刻意把它变成为了写作文我才这样,不写作文而能观察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梁晓声一个诗人,早晨起来,往阳台上一站,应该有一种美好的感情。诗人每天应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三遍读书法著名作家茅盾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读,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纳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消化式(吸收种种精华)。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有步骤,  相似文献   

5.
(一)理读——理读要有耐性理读,它要求一个“细”字,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精华是什么”的问题,也解决课堂教学心中有底的问题。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这是备课与授课质量可靠的“物质基础”。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细细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  相似文献   

6.
一年冬天,雪过天阴。异常寒冷,路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走路特别容易打滑。清早,我出门有事,路上非常小心谨慎.唯恐滑倒。远处,见一少妇搀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小男孩,在路上没有冰的地方走着。孩子执拗地要到冰上去,而妈妈怎么也不让。一个拼命要去,一个紧紧拖住;孩子哇哇大哭,妈妈大声呵斥。我走上前,轻轻地对少妇说:“你不能让孩子到冰上去走走?”“你这人倒稀奇!孩子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相似文献   

8.
只知道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女孩子读。可是,当我把它读完,眼泪静静地流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孩子读。上个周五,读书课上,我把这本书发给你们。那节课,你们非常安静地度过了40分钟。我其实也在观察你们的读书情况。有几个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地去读,只是来回地翻书页。还有一个孩子,读了几页就放下,看另一本书去了。所以,当马上就要下课,当我知道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一点儿都不好玩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我也知道,多读有趣的书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  相似文献   

9.
读自然之心     
自然,不过是一个虚有的名词,它将自然界的所有都浓缩成了两个字,只要细细地去看、去品、去读,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0.
没来由的,提笔写志芳时,心中闪过的第一句话竟是“知君用心如明月”。我只知有这么一句.却不知它的出处,便用百度搜了一下.方知是张籍《节妇吟》中的名句。于是,细细地读全诗,又细细地渎全诗的赏析,心中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特殊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魅力。揣摩是欣赏的基础,在揣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欣赏小说语言的美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  相似文献   

12.
正Preface带孩子读诗词、看名著时,如何激发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妨从一个地名开始,找到它在地图上的位置,开启探究!最近我家孩子在读《三国演义》,我问他:"你知道魏蜀吴在历史上分别占据着哪些地理空间,是如何对峙的吗?"孩子表示不清楚。我继续追问:那你是如何理解三足鼎立的呢?孩子表示就只是理解了一个概念,没有太多具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彩泥浮雕画也叫纸浆画,就是以纸浆为主要材料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它具有孩子爱玩的泥巴的特质,可在画面上厚厚堆积,制作出浮雕效果;它颜色鲜艳,干后即可成品,不脱落,不褪色;它的制作简单、易学,是一种提倡自己动手,发挥个人想象力的新型艺术品。制作纸浆画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对这门课的开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首先,带领朗读,让家里天天听听读书声.孩子上小学前,我给他读儿歌读童话读寓言;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给他读古诗读《三字经》;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我给他读杂志读《爱的教育》读《三国演义(白话版)》读书的形式多样,有个读与共读,有抽段读与按序读,有配乐与清读,有家庭换角色读与定角色读,还可以背诵.  相似文献   

15.
教学《河水和小船》课文时,我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再读文,当孩子对课文能较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时,我又引导孩子观看教材中河水里游着小鱼的另一幅插图,鼓励孩子大胆想像,说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应该是‘河水和小鱼’”,我惊奇地问:“为什么呀?”“因为我们这里的河水浅,不能行船,但河里有鱼,河水像妈妈,小鱼像孩子。她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我鼓励了她之后,她把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改写,自豪地给大家朗读了自己的杰作,全班的孩子被感染了,有的说大树和小鸟就…  相似文献   

16.
西安是我向往的城市,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都是我垂涎已久的。我知道吃羊肉泡馍要放下架子,用手一点一点地掰开了,慢慢地泡、细细地品,才能尝出那其中厚重、淳香的滋味。西安中学的三篇文章就像这有滋有味的小吃,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就更能体会文字的魅力。山东呢?孔子、泰山、泉水……底蕴丰厚却不乏灵秀。久闻王岱老师大名,心中仰慕。电话里的交谈爽快、干脆,我知道,这又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稿件质量超过了我的期待,而更让我惊讶的却是这些了不起的孩子——我甚至怀疑应不应该这样妄自尊大地称呼他们。音乐、哲学、宗教、…  相似文献   

17.
老师: 您好!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我讲故事,他现在读三年级了,我给他买了很多童话故事书,但他不愿意自己阅读,总要我读给他听,甚至在家里做语文阅读训练时,也要我读给他听.他这样不喜欢自己阅读,我该怎么办? 黑龙江精灵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任何行为,一定有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在内的心理动力原因.心理学家杨凤池说:一个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动力.孩子喜欢听故事,又不愿意自主阅读,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一定有孩子的心理需要、动机和兴趣上的原因. 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父母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亲子交流,能极好地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心理成长;孩子在父母身边,他会感到很安全,感受到父母疼爱与关注自己,甚至连生理上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是,我们有些家长,或许是因为自己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听故事,忽略了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和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忽略了孩子自主成长的需要.通过父母长期重复读故事、讲故事这种行为,以至于使被动地听故事成为了孩子的一种习惯.其实,孩子自己阅读,哪怕是读一句话,都会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孩子自己讲故事,哪怕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故事,也一定包含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8.
<正>茅盾是与鲁迅、巴金、郭沫若齐名的大文学家。他的读书法是好书读三遍,其实许多名著他不止读三遍,有的熟读成诵。他的文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阅读的成功。对于读书,茅盾先生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kàn)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节段落的结构;第三遍就要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记忆它精练的字句。"第一遍是"鸟瞰式",即粗读。迅速地读一遍,让大脑留下个初步印象。第二遍是  相似文献   

19.
当重新读了30年前叶老给《中学语文》复刊的题词后,我认识到,一堂好课应该从发展性上进行观察思考,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发展性、落实发展性含义上的功夫。叶老的题词是一直被《中学语文》杂志放在封面作为阅读杂志的固定导语。  相似文献   

20.
12月15日晴这几天,我读了《爱心树》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希费尔坦,它让我明白了爱与被爱之间的道理,对我的心灵影响很大。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棵大树。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喜欢上了一棵树,这棵树也喜欢上了小男孩,小男孩经常去树上摘果子吃,在树上荡秋千,孩子累了就在树上打个盹。随着时光流逝,孩子渐渐长大了,经常向大树进行索取,大树每一次都会欣然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