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飞 《青年记者》2004,(2):20-21
2003年3月19日上午9时,辽宁省海城市8所小学3000余名学生饮用当地教委推荐的豆奶后,陆续出现头痛、腹痛、眩晕、浑身无力等症状。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封锁消息,直到百余名中毒学生及家长到北京的协和等医院就医后,这起中毒事件才被外地媒体所知。《齐鲁晚报》随即连续刊登了新华社的系列追踪报道:《豆奶击倒三千学生调查》(4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宣传新闻学”独有的新闻形态。西方新闻学不承认“宣传新闻学”,他们认为只有异常、冲突、负面的新闻事件才值得报道,因此,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就是异常,凡正常的、正面的东西都不是新闻。在西方媒体上也就很少看到正常的、正面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正因为如此,在其媒体上呈现的也就会是一个有病的、混乱的、被媒体扭曲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回望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从中我们看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铁翠香  徐啸寒 《新闻传播》2005,(8):35-35,39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包括新闻信息资源(即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和新闻资料)、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及受众资源。新闻资源开发主要是研究新闻资源的发现、鉴别、转换、整合、展示、培植。①本文拟从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苏文 《青年记者》2003,(7):48-48
非典让人们认识知情权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国政府和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使人们开始思考公民知情权的问题。在采访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突发性的事件、重大案件,政府或有关部门不让采访,理由很  相似文献   

7.
李忠昌 《新闻知识》2003,(10):16-17
今年4月份以来,“非典”疫情在全国大面积爆发,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公开的疫情信息,对疫情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大众传媒公开、及时、充分地报道抗击“非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公开是一个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工作从1999年开始着手,历经8年,终于出台了。2007年4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92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总结华南虎事件始末的基础上,为政府信息公开提出了四点建议:要及时主动公开;要保证有效性;要保证全面性、准确性;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10.
媒体有时候就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它喜欢吃新鲜生猛的食物,它不一定要把整个食物吞下去,而是挑选最好吃的部位来品尝。  相似文献   

11.
因受地域狭小、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局限,地市报普遍存在稿源紧张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品位和质量。面对现实,地市报采编人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突破困局、尽最大努力将新闻的广度、深度、厚度做足做透,全方位、多层面地把新闻事件的真相告诉读者?我们在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中认识到,通过策划从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和公众之间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利用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技术优势,掌握了全社会约80%的信息资源,却往往不公开这些信息,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本文意在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信息的阻塞、闲置和封锁现象,并及时通过媒体公开政府信息,让公众公平地获取并加以利用,从而使信息资源适时地为公众服务,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地震、瘟疫等等。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灾难性事件表现为自然  相似文献   

14.
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就有待商榷,使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四川省广播电视台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福春在这篇专访中从对汶川特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和近三年来我国部分主流媒体的虚假报道入手,探索了媒体从失实到失范的过程,并以独到的视角分析了对媒体失范的主要原因、表现形式、主要危害等,对现阶段媒体惯性式失范的表现及媒体公信力危机进行了剖析与探讨,提出了媒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救赎的建议和几点思考,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及其传播媒介以传播信息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历来被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进行舆论控制的强有力手段和工具。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在处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传媒毫无疑问成为政府应对危机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工具,在沟通信息、化解危机中肩负着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柏清  罗锐 《新闻传播》2005,(8):27-28,31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各级党报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论在新闻理念还是报道模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丁柏铨认为“党报以往的改革已跨出了两大步:第一步,大致实现了从较少传播新闻信息而较多传播观念向较多传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转变。第二步,不仅强调扩大新闻信息的总量,而且在提高新闻信息的质地和价值含量,所提供的服务对读者有用方面做出了切实努力”。  相似文献   

18.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不论是政府对信息的公开程度。还是媒体的快速反映机制、报道方式、创新手法。在中国的新闻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已经引起了新闻研究人员、媒体从业者的深层次思考。本刊选发的三篇文章,是这种思考的继续。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报道,各路记者云集,报道规模空前,新闻的开放前所未有。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处置能力和媒体的良好表现赞赏有加,就连惯于用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某些西方媒体也无可指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