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画收藏和其他珍贵物品收藏一样,要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因此藏家必须拿出相当的时间去修美学理论,修美术史,修那些与收藏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此基础上,要勤看佳作、真品,一定要注意到绘画的艺术水准“收赏是收藏的前提”,这是一切搞收藏,尤其是物、字画收藏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2.
杨才玉 《收藏》2006,(11):I0002-I0002
2006年是中国首家省市区级收藏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此前较长一段时间称为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二十周年华诞,这不但是上海市广大收藏协会会员和收藏爱好者的盛大节日,也是全国民间收藏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本刊在年初就同上海市收藏协会共同策划举办一期海派收藏专号,主要由协会会员负责撰稿,对海派收藏的沿革、理念、特色、成就等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探讨和介绍,以纪念中国收藏界的这个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
张东 《收藏》2006,(12):92-93
在众多的古代艺术品中,我唯独热衷于收藏古代铜镜。通过20多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奔波,我已收藏了百余面铜镜,并在收藏和鉴赏方面有了一些心得。同时,在收藏铜镜的过程中,有些经历是难以忘却的。  相似文献   

4.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6.
曾康 《收藏》2001,(5):17-17
期刊收藏,因为各人的目的和爱好不同,有的只收藏创刊号和停刊号,有的只从本身工作需要或爱好出发,讲究专题收藏,也有追求数量的,属全集型,是期刊就收集……由于笔者有收藏期刊的爱好,且已办了家庭收藏馆,故对各种期刊都有心去研究一番,追根问底。下面是笔者对期刊集藏研习的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7.
论古玉收藏     
古方 《收藏》2006,(3):74-77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热已席卷全国。玉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也是人们收藏的热点。还有更多人跃跃欲试,准备投资玉器收藏。笔者试对目前社会各界的古代玉器收藏现象作一简要分析,以期引起同行兴趣。  相似文献   

8.
追求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善良的企盼。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就善于撷选一些欣赏性、收藏性俱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和生活意趣的水族作为吉祥物、吉祥图。如今,随着“返璞”、“复古”潮流泛起,水族吉祥物顺潮“游”进了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9.
胡德生 《收藏》2012,(10):122-127
收藏理念的误区 收藏现在是热门话题。中国收藏热已持续二三十年了,但始终存在一些误区,—直干扰着我们的收藏行业。比如说我们很多收藏家非要收藏古董,这就是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0.
陈青 《收藏》2001,(5):26-30
杨鲁安在近60年的收藏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搞收藏不懂得鉴定不行。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专门技能和学问,无论收藏何物,首先必须判别其真伪,考察其年代,地域、用途并估量其价值。这就要求从事文物收藏和鉴定的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的修养。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6,(10):142-143
1986年6月10日,上海收藏欣赏学会在上海滩诞生,同时创办了《收藏家》会刊,这是中国第一家省市级收藏组织和第一份收藏会刊。  相似文献   

12.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朱裕平 《收藏》2006,(11):56-58
从收藏历史上来看,陶瓷、玉器、杂项等艺术品是人类创造和收藏的物质产品,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史。作为人类历史的另一部分,即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同样应该成为收藏的对象。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以及收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入等,还是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认识的新领域,本文谨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毅民 《收藏》2007,(7):32-33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是收藏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多年来,“长三角”各城市收藏文化建设和收藏活动的开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分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促使这一地区共同搭建起了一个超越行政区划的收藏活动平台,这将对加强“长三角”城市收藏组织之间、古玩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才玉 《收藏》2006,(10):31-31
2007年是《收藏》杂志创刊十五周年,这不仅是一本藏刊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收藏史上值得回顾总结的文化现象。《收藏》杂志将和广大读者,作者,发行商,广告客户以及各方面的合作者一起庆贺中国藏界这个值得纪念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杨才玉 《收藏》2007,(12):34-35
金秋十月,古都开封城内菊香遍地,宾朋云集,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在此隆重举行。在开封博物馆展区、东京艺术中心展区和大相国寺展区,轮番上演了一幕幕收藏文化大戏:有经过精心准备,富有创新思辨精神和百家争鸣气氛的学术研讨会;有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国内收藏与国外收藏,传统收藏与现代收藏于一炉,包括河南省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国民间收藏书画展、元青花瓷鉴赏展,全国民间藏玉精品展、清代陀罗尼经被展、  相似文献   

17.
收藏与集邮     
陈康 《集邮博览》2001,(6):34-35
“国家盛则收藏兴”是一句老话。如果有人问“集邮是不是收藏”,很多人听了肯定觉得奇怪。“集邮就是收藏”,这还用说吗?但这句话说得并不全面,实际上有很多集邮从心里是把集邮从收藏中独立出来的。收藏虽有这么多的门类,但仅有收藏协会、东方收藏家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而集邮在国际上有国际集邮联组织,在中国号称有几千万之众,在全国集邮联领导下,国家拨给一定经费,  相似文献   

18.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7,(10):2-2
开封地处中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就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时至今日,开封古风厚重,宋韵犹在,收藏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石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夏风 《收藏》2007,(3):128-129
神龛和佛龛是家族和家庭中供养神佛的“住房”。目前神龛,佛龛之所以成为收藏的新宠,拍卖的新贵,原因是神龛和佛龛设计独特,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同时又便于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