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9月,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我们采写的以“希望工程”为主题的通讯《陕北有我未相见的妹》获得了二等奖。兴奋之余,冷静思考,这次成功主要得益于从小故事中挖掘大主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统摄全局2003年8月,我得到一条新闻线索:唐山市国税局女职工龚亚辉18岁上  相似文献   

2.
张先生名清源,甘肃武山人,家在农村,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从老家陕北米脂县报考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  相似文献   

3.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0万精锐部队大举向陕北进攻.妄图消灭我中央首脑机关和陕北人民解放军。当时,我西北野战军只有1.8万人。由于敌强我弱。中央首脑机关主动撤出了延安,  相似文献   

4.
一、从上海到陕北参加革命1933年冬,我离开安徽的家乡随全家迁至上海,这年我刚过14岁。到上海后,进了安徽中学学习。在学校中生活的几年。正是国难日深,民族危亡的关头。因此,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爱国主义和民族觉醒的高涨,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白明理,男,汉族,1943年出生,陕西清涧县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岁开始拜师学唱道情,一生从事陕北道情的演唱与传承。现任清涧县政协委员,陕西省文联会员。大器晚成,64岁第一次参加陕北民歌大赛,荣获"陕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后,出版了《白明理清涧道情专辑》,参加了县、市、省、中央电视台等各类演出及比赛活动,荣获很多奖项,声名远扬,现为陕北道情国家级传承人。如今,75岁的他,老骥  相似文献   

6.
我与师雄     
我与原西安日报社总编辑马师雄相遇是在1970年一次市委召开的对台宣传工作会议上.我当时是西安制药厂的宣传科长,师雄是<西安日报>的编辑.我们同住一间房,他不善言词,我"察颜观色",觉得这位"陕北佬"可交,就相识相知,成了挚友.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工作,使边区的高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在陕北边区先后恢复和新建的高等干部学校达17所.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1日,我应邀前往邯郸,参加邯郸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我在会上讲话,回顾了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延安转移至瓦窑堡(今陕西省子长县)播音,国民党军队3月19日侵占延安以后,从3月21日开始,改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同时,中共中央通知晋冀鲁豫中央局,让刚刚成立半年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准备接替陕北台的播音。邯郸台的技术人员调整设备、改变波长,播音员开始模仿陕北台的播音语气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八十九岁。1931年8月海伦.斯诺从西雅图搭“林肯总统号”邮轮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邂逅埃德加.斯诺,并于1932年末结为伉俪。1933年春,斯诺夫妇来到北平安家,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其间,他们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很多青年学生常到他们家聚会和议论时政,曾多次帮助进步人士避难。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回来,她帮助丈夫整理书稿和照片资料,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1937年4月海伦.斯诺冒险访问陕北,在延安采访毛主席和许…  相似文献   

10.
何定 《陕西档案》1998,(5):23-27
编者按:今年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彭德怀光辉一生中的许多岁月是在陕西度过的,他1935年10月长征到陕北,对保卫与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秀山先生的“八十五年”非同寻常,不能等闲视之。 这位“老陕北”不到20岁便参加了共产党,在刘志丹领导下参与了陕甘红军的创立和陕甘边根据地早期创立建设。在战斗中,他曾身负重伤,然而,使他真正命悬一线、几乎丧生的却是1935年7月发生在陕北的“左”倾肃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刘志丹之死     
一 1934至1935年,是陕北苏区大发展时期.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个苏区(陕甘边与陕北)党组织和两个红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0月,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考验的红一方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下寺湾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陕北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  相似文献   

14.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正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已过去80年了180年前,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中央红军,和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进入边远的云南高原,路过我的故乡滇西楚雄地区。贺龙领导的红军曾攻克楚雄县城,在城里停留两天。当时我刚十岁,正在县城第一小学四年级读书,耳闻目睹红军路过前后的一些情景,一直深深地印  相似文献   

16.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17.
9月1日,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史兆阳赶赴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木芽村,将报社奖励给他和另外两名合作者的1万元奖金资助给了3个品学兼优的陕北娃。2003年,史兆阳远赴黄土高原采写的通讯《陕北有我未相见的妹》,  相似文献   

18.
不给老乡添麻烦,是延安时期中共群众路线的通俗表达. 从江西红土地,到陕北黄土地,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入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后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马鸿宾的骑兵团来追击.在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行军的疲惫劳顿后,中央毅然决定"切尾巴",在吴起镇附近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布下口袋阵,打了一场伏击战,赶走尾随者,是为了不把战争祸水带到陕北,不给陕北老乡添麻烦.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20.
母亲不知父亲变心1936年6月,刚满16岁的陕北洛川县延水关镇人刘新民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年底,组织上送她到定边的中央党校学习。后来中央党校迁到延安桥儿沟,此时的刘新民改名张梅,她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文化素质提高很快。正是少女的豆蔻年华,张梅越长越漂亮,被人们称为陕北一枝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