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引经据典 《论语》为政第二: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百姓才会拥护你?"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 大概公元前480年前后,在列国周游的孔子在弟子们的运作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这时,已经七十岁左右的孔子,已成为各国君主所尊崇的"国老",可谓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2.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早已超出国界,国际上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孔子关于仁学的理论对我国及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孔子的"爱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受到中西方有识之士的赞许。研究孔子的"亲""仁"学理论,对正确认识孔子及其观点,弘扬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5.
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相似文献   

6.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指那些传承道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道统是孔子所建立的,其核心内容是"恕",也即"忠恕",也即"忠恕、均平、仁惠",这个核心思想,完全包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而内涵则更为丰富和深刻。  相似文献   

7.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改变在当下发生 "没想到这种企业文化培训这么有新意." "好久没有这么紧张地学习了,身体很疲劳,心情很愉快." "我去年在北大听了100堂课,同时也听过景老师为我们集团所做的内训课程,没想到这次培训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对企业文化如何生根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梦的国家。反映在电影中有表现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还有表现百余年来的"强国梦",这些影像显示着人们面对个人、集体、国家时寻求和谐发展的渴望与追求。但当前中国电影在表现"中国梦"中,尤其是在具体阐释"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方面,如在对待民族文化经典、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形象等理解与表达上,中国电影整体上有着令人期待的上升空间,与国际电影接轨尚存在着一  相似文献   

10.
始于孔子的儒家文化已传承了2 500余年,虽也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却始终支撑着中华文明不竭于世。一种文化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绝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有"道"。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将殷商时期就有的本只是一种职业的"儒"赋予了"道"的内涵,彻底改变了传统"儒"的形象,使之成为孔子群体中的士或君子,即后世所称的儒家。  相似文献   

11.
付军 《文化博览》2006,(10):34-35
记得小时候有句很流行的口号:打倒"孔老二"!孔老二是谁?孔子也。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认定排行老二的都是坏人,理由很充分:孔老二孔老二,看到没,在家里肯定是排行老二!那时和弟弟打架,我就会喊出一声很响亮的口号"打倒付老二",弟弟就会闻之色变。长大后学习孔孟之道,细细一想,孔子的哲学,不就是一种活生生的老二哲学吗?孔子用自己的政治理想给中国人设计了一种老二型社会:人人礼让,个个知趣,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孔子是万世先师,他的哲学,就是中国男人的哲学。于是,许多中国男人都成为老二哲学的忠实信徒:不当老大,甘当老二。臣子面对皇帝,要甘当  相似文献   

12.
一、文化学相关理论概述 (一)文化 对"文化"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辞海>定义道:"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著名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白晋湘教授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树因有根而坚固茂盛,水有源而长久不息."纵观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家,无不是先进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连续几年雄踞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沃尔玛的企业文化,是其所有战略成功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燕 《文化交流》2002,(1):46-48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名城雅典则是灿烂的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01年11月,浙江民间文化艺术展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艺术和艺术在雅典握手,彼此相识.希腊观众言:"相见恨晚.";浙江工艺大师曰:"一见倾心."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众多经济学家提出类似观点:"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升华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30日举行发布会,宣布从 2006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 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 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 的个人。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从2006年起,由孔子 文化发祥地中国东部山东省及山东省济宁市政府每年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20,(5):65-66
山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山东最亮丽的名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发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强调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着眼新时代,突出山东特色,着力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外宣品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典籍《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门徒的言行举止,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文集,《论语》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代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该文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在近现代韩国的传播历程,并以《论语》赵骏河译本为例,选取6处事例进行分析。即“瑚琏也”“雍也可使南面”“齐一变至于鲁”“善为我辞焉”“焕乎其有文章”“必有寝衣”。对其翻译失真现象进行改善尝试,期望通过研究给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