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如何对待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有分歧。由歧见而引发的论辩有时是十分激烈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其中包括从文献保存和世代沿袭下来的古代音乐亦即我们常说的传统音乐和至今仍然流传于各地的民间音乐,堪称千姿百态,浩如烟海。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和魅力,不但至今仍保持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今天 以发展和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母体与基因。  相似文献   

2.
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乐坛上兴起了一股“新民乐”浪潮,根据中央电视台四套《新民乐》栏目策划人王康宏解释:凡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加上现代理念和手段制作,可以推广流行的音乐即新民乐。一些“新民乐”音乐会主办者给它的定义是: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同时又能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的民乐形式。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它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与赢得文化话语权,重获塑造本国形象主动权的关键。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值得输出的优秀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应是我国音乐界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一、限制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因素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包括民族声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多方面。丰富的民族音乐弥漫着中华民族之气息,彰显着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新媒体时代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媒体高速便捷的信息交互优势推动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普及,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被大量发掘。对于少数民族资源来讲,新媒体时代是一股强大的文化趋同冲击,也同样是一种良性的生存发展机遇,这些传统民族音乐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又受到了互联网多元化音乐的影响,“生存”与“繁衍”成了如今民族音乐文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巍山县琢木郞村作为一座千年彝族古村落,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具有特点的音乐元素,彝族“打歌”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该文以大理巍山县琢木郞村作为考察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来探究当地民族音乐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聂耳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优秀的作曲家,音乐运动组织家。他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了革命发展的现实,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与民族的敌人与阶级的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聶耳的歌曲不仅内容是人民大众的,而且形式也是人民大众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有赖于不同音结合与连接产生一个“曲调”在进行。这曲调由各种高低的音所构成,同时各音又有强弱、长短的变化,所以说音乐是声乐的艺术。 音乐通过声乐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用“情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形象。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相似文献   

7.
舞钢市轧琴在2007年2月被定为河南省省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的艺术,由于其源远流长、发展模糊、相关记载较少等缘故,调查研究存在客观阻力。轧琴的保护及轧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对中国民族弦乐乐器的发展、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本文将首先介绍当前传承人对轧琴音乐的继承,其次介绍轧琴在当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最后提出轧琴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新途径,希望能为更好地保护河南音乐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文化博大精深,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其中有着鲜明主题和浓郁秦巴韵味的民俗音乐是阆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也是历史的一种传承,体现了阆中当地自然、质朴的乡村气息,体现了阆中人民的思想和意蕴。该文系统梳理阆中民俗音乐,按照民间歌谣、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其现状,掌握其特征,探索其价值,思考如何对阆中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以此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以期阆中民俗音乐健康、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溪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故乡,理应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中承担起重要责任。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既呼应了当前全国上下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的时代背景,又有效推动了聂耳故乡本土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有鉴于此,阐述新时代“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时代意蕴,紧扣“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讲什么、谁来讲、讲给谁、怎么讲的逻辑主线,展开“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叙事基本要素的深入探究,即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方式,并尝试为“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传播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戴勇 《文化学刊》2009,(6):71-73
受到儒家哲学影响,中国音乐体现出了清新恬淡、不疾不徐、柔和敦厚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发挥了其功能性、教化性、社会性的作用。可以说,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人民的音乐思维的构成与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中国音乐的表化形态,决定了音乐的功能作用,甚至决定了音乐的社会地位,这就形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个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赵岩 《文化学刊》2011,(6):60-6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是有韵律的声音,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音乐的共鸣构成了美妙的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中十分重要,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弘扬。教学内容与文化相统一,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当今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歌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积累比较丰富的音乐语言,让民间音调成为自己音乐财富中的重要部分。俗语说:“巧媳妇难为无米炊。如果我们对民间音乐不熟、不懂,那也就谈不上运用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逐渐走向了没落。基于此,本论文分析了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承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科 《文化交流》2011,(12):42-46
2011年11月8日清晨,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现在上海一家报社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了日本藤泽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图照,并有蒋孔阳先生在1981年5月访日后写的《聂耳纪念碑——访日杂记》一文影印件。朋友真的有心,我仅问过他有无关于聂耳的图文资料。他知道很少有人去写聂耳在浙江的事儿。  相似文献   

16.
传统音乐对现代社会的建设有着美育和德育的积极作用,音乐的传播则是让这些传统音乐经久不息、源远流长、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是传统音乐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洗涤之后仍然能够传承至今的源动力之一。基于此,本文将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当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全社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背景,提出有效地传承与传播策略,希望能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速度,这里是针对音乐进行时相对快慢程度而言,速度对音乐内在思想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音乐速度的变化更是多种多样,传统唢呐乐曲也不例外,安徽传统唢呐乐曲的速度变化,我认为可分作三类,第一,由一首曲牌在民间通过艺人们长期演奏不断地摸索演变成的乐曲。如《穿心调》、《柳金子》、《欢乐曲》、《五字开门》等。第二,由戏曲曲艺  相似文献   

18.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与音乐艺术衰退的历时性分析的视角,管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生存问题,指出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消极盲从,丧失了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许多博物馆纳入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的内容,以传统音乐的物质载体、影像资料为主,配合展演、讲解、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普及传统音乐的活动。本文将以北京文博交流馆和其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智化寺京音乐为例,介绍相关历史与现状,探讨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南民间泥塑是生长于江南土地上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特色浓郁,不仅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历史发展的物证。本文从历史积淀和地域环境两方面入手,对江南民间泥塑脉络进行梳理,对促进其发展的地域环境资源予以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民间泥塑根植于江南地域环境,伴随着地域历史演进、流传、发展、演化。其间,江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与风俗习尚,优越的地理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民间泥塑,不仅是江南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更是研究江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