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复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这可说是复句分析中的“名句”,历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提及,很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语法知识《多重复句》中,有两个句子的分析法,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第一个句子是例句(6)。原句的分法是: (6)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并列)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教人活泼不得:|(并列)只有孔乙己到店,(条件)才可以笑几声,‖(因果)所以至今还记得。在这个句子中,很明显地并不是说两件事(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2)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而只是说一件事——“至今还记得”。其所以“至今还记得”的原因有两个: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  相似文献   

3.
初中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重复句: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②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③教人活泼不得;④只有孔乙己到店,⑤才可以笑几声,⑥所以至今还记得。这是一个过渡句,也是一个关键句,小说由此引出主人公孔乙己来。(孔乙己一出场就引人注  相似文献   

4.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②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③教人活泼不得;④只有孔乙己到店,⑤才可以笑几声,⑥所以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5.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成亨酒店里当伙计。……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一文中笑声迭起,其作用大致有三种:一造成悬念第3自然段中,掌柜是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在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先勾勒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既设下悬念,又笼住全文。二烘托环境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中,作者将短衣帮对他的嘲笑切分成两个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标指导下教师的一贯理念。遗憾的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常常使语文教师们备显尴尬。多年来语文教师总是在特定的学科竞争环境中苦苦挣扎,顽强地坚持着,付出了非同寻常的艰苦努力。然而,这一切换来的并不是对等的回报!于是,语文教师们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语文学科的地位沦落,“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鲁迅在《孔乙己》中用以描写咸亨酒店小伙计处境的话语,可谓形象地道出了目下语文学科的处境,令人感慨良深。  相似文献   

8.
薛友 《考试周刊》2012,(74):137-137
眼下中学政治教学的处境正如鲁迅描写的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处境一样:“掌柜是一副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所有政治老师都在思考:为什么我认真备好的课就是吸引不了学生呢?为什么学生一上政治课就容易打瞌睡呢?现在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现象又如何改变呢?如何采用科学、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描写一个叫做孔乙己的人物:他读书不成,潦倒非常,终于做小偷,被人家打断了腿,默默而死。其中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它的关心。全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那酒店小伙计说他在店里专管温酒,单调而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就从孔乙己引人发笑,使人快活这一点上,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认识。刻画虽不限于一方面(计有孔乙己所受的教育,生活越来越坏的过程,心绪上的颓唐而自负等方面),可是着墨不多,而且都以小伙计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为范围,而且都不脱离“引人发笑,使人快活”的线索。后一部分,用孔乙己所欠的酒帐作  相似文献   

10.
咸亨酒店“身”逢乱世,经济不景气。“掌柜”开个酒店,算不上大买卖,小本经营,实有难处。长衫主顾,得罪不起,酒中不敢羼水;短衣主顾,监督严格,难以羼水;孔乙己呢,老嚷嚷酒要好,自然也羼不了水,赚黑钱的机会自然很少。好在“掌柜”颇善经营,薄利多销,生意还不错,养家糊口,绰绰有余。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带上“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之”“由此可见”“由此得出”等关联词语并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才表达推理。因果关系复句是表达推理的,这毫无疑义。非因果关系复句,比如假设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选择关系复句、并列关系复句,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能表达判断,或者假言判断、或者选言判断、或者联言判断。就是说非因果关系复句还有例外的情况,这个例外指的就是有的非因果关系复句有时也能表达推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哪些非因果关系复句在什么情况下能表达推理。  相似文献   

12.
这得从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谈起。表示因果关系的复旬,偏句部分在主句前面时,关联词语可以用“因为”,也可以用“由于”,都用以表示原因。但是“因为”和“由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因为”这个连词表示原因,经常和“所以”配合起来使用,构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将使用“于是”这种关联词的复习一律归入承接关系,而有些刊物及练习册,有的把它划为承接关系,有的把它划为因果关系。笔者认为在分析使用这种关联词的复句时,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因为它有时表示的是承接关系,有时则是因果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汉港,于是赵庄便在眼前。②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于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连词“虽”有两种解释:①“虽然”;②“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分别跟“但是”和“也”搭配,分别充当转折复句和假设复句的关联词语。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该怎样确定其义项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辨析落实。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的复句知识,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归为一大类,把有因果关系的归为另一大类。在第六册附录《语法复习表》中,又将复句按“联合”和“偏正”两大类来划分。第五册复句归类法,对于形成学生的逻辑事理知识,有积极的意义。严格说来,  相似文献   

16.
逻辑条件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之分;复句条件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又分为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逻辑条件和复句条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逻辑角度看,“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是必要条件;从复句的角度看,“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既是假设复句也是条件复句。正确认识“无A不B”构式的条件义,就要从逻辑角度明确其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无论从逻辑角度还是复句角度,其都不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孔乙己高大而懦弱的身躯出现的,是无尽的嘲笑之声,孔乙己迂腐,麻木的变态性格及其病态身份,“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以致使这小小的“咸享酒店”常常“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咸享酒店的笑声构成了小说喜剧式的氛围,从而更反衬出孔乙己这个黑暗时代殉葬品命运之辛酸和结局之可悲。小说从头至尾的许多笑声,除了“一副凶脸孔”的掌柜和“赶热闹”的孩子们发出的外,最多的是“短衣帮”的“哄笑”.孔乙己是在他们的笑声中来,又在他们的笑声中去的.他们笑孔乙己的  相似文献   

18.
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单句都有多义的问题,复旬也存在多义的现象。这是语法教学中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语境的“可兼容”与“不可兼容”来区分和鉴别复句是否具有多义。一重复句可分为“有标复句”与“无标复句”,一般说来,“无标复句”可能产生多义。多重复句由于大小结构层次的不同划分以及不同的语序理解,复句也有多义的问题。最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单位多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已经成为“热点”之一。为了便于备考,本文就近年来高考文言复句试题作一些分析,对应试复习谈一些认识。一、高考文言复句试题分析试题形式具体地有以下四方面:1.给译文试加关联词,考查复句关系。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应当是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C.只要……就…… D.宁可……也要……此题型1992年“三南”题中曾用过。处理此类题,首先要把题干文言复句的意思弄清楚,这就要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本句之前是郭永指责太原帅征收超过朝廷规定标准之外的赋税供其“宴飨”享乐,之后是府里也不敢紧逼,中间题干句,应有对太原帅威胁的意味。第二步再用四选项的关联词逐个搭配,选取恰当的一项。只有 B 项表假设的关联词才恰当(题干句中的“脱”正是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20.
乙: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第407页,有这样一个 例句:“如果没有氧,光有氢,或者没有氢,光有氧,都不能搞成水。”编者是作正 面例子(三重复句)来举的,可我总觉得它有点儿别扭,你说,这是为什么?甲:不瞒你说,我也有这个感觉。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动词“搞”上?假如我们把 “搞”换成动词“合”,会不会好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