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探讨霍桑对各自命运安排的合理性.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对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剧作《欲望号街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布兰奇和其妹妹斯黛拉以及妹夫斯坦利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他们的人格与其行为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这种批评方法对于解读这部作品不失为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当代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心理分析大师。他晚期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说、自我、本我、超我说以及道德与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等三大理论,对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其理论中泛本能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等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之间的关系,又取决于人对外部环境的求同、移置和升华等。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后人研究人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被称为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他将易卜生开创的展示普通人生活的现代戏剧引向更深邃的地方,由。表现现实转向表现人的内心。契诃夫崭新的戏剧理念、内容和风格影响了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许多作家,促使了中国现代戏剧在那个时期走向成熟。本文就以曹禺为例,简要分析契诃夫对他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证明Pi海上旅行的重要伴侣———老虎Richard Parker,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Pi真实本我的外在表象和象征。少年Pi所描述的的整个奇妙的海上旅程,不过是Pi内心中的防御机制出于对主体的保护作用,虚拟出的一个白日梦而已。文章通过剖析小说主人公Pi的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热点。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存在主义主题,主体莎拉的神秘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等方面.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提出莎拉、查尔斯、欧内斯蒂娜以及以波尔坦尼太太为代表的莱姆镇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通过体现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并以本我的胜利为终极目标,反映了约翰·福尔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根据"麦克斯"对中国大学生近年创业现状调查数据显示:连续近几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状态都处于低谷。究其原因,其中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笔者因多年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积淀了一定实践指导经验。以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理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诸多不良现状,指导和培养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资本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0.
明初,太祖、成祖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尊孔弘儒,统一思想,为此加强了对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干预,使兴盛一时的剧坛突然沉寂下来。在此社会环境下,戏剧作家的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凸现出单一空疏、伦理说教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戏剧理论家吴梅从客观现实出发,以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对戏剧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剧中人物、思想内涵以及音韵唱腔等做了全面的艺术分析,其中不乏精辟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具有客观性、全局性和思想性的戏剧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雷雨》中的人物,论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达到人格的平衡和健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小说《魔桶》主人公列奥.芬克在寻找爱情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及其根源。列奥.芬克的“本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促使他压抑“本我”,用“自我”去追寻真爱,最后“超我”使列奥.芬克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杨赟  张晗  闻超 《考试周刊》2014,(96):25-25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分析爱伦坡经历对其整体人格的影响,从不同人生时期爱伦坡的成就及爱伦坡的个人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从中得出结论,即爱伦坡的早年经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红 《考试周刊》2010,(45):28-29
本文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分析梳理,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对英国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对英语单词、英语谚语、英语习语等变化发展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在解读他们的剧作时可以发现诸多暗合之处,二人的戏剧表现出如下共同特征:男性主人公性格的懦弱犹疑,在潜意识层面都流露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安排上"复仇"主题的渗透;超自然的意象设置。这种借鉴与摹仿是曹禺出于重建中国民族精神,唤醒国人自我独立意识需要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其人格结构说分析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布朗在其森林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本文旨在探讨布朗人格结构中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不断斗争,最终本我战胜超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从而表达了对清教思想压迫下的布朗式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朱良 《高教论坛》2003,(3):169-172,175
从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创作上的东方渊源和特色,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构建布莱希特史诗剧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