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功能失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重心失衡等问题。利用蓝墨云班课构建OBE-Eportfolio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作出真实评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澄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习的价值,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学习评价和阶段性学业成就评价,梳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体系,提出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应遵守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相匹配,评价方法便于实践操作、具有效率两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方法:现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方式、内容以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结果: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强调区别对待,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从情感、态度、习惯以及合作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论:通过评价体系的变革,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动物学课程教法、学法、评价法的整体改革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课程的兴趣;教学生学习动物学课程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婉晖 《文教资料》2006,(22):86-87
地理课程学习,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的方法是实行学习评价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学习评价更全面、准确、公平。下面是我在实施地理课程学习评价的一些方法。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随时评价。如课堂上的综合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以及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还有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应及时收集有关资料,根据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使学生的这两个方面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也为终结性评价打基础。终结性…  相似文献   

6.
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是校本课程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才能使校本课程之树长青。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校本课程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开发内容的自主性、执教方法的灵活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兴趣的重要操作环节。  相似文献   

7.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乒乓球课程评价内容上,纳入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理论及教学比赛的评价,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乒乓球课程评价方法上,实施不同层次的分层次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形成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效果评价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原则标准几方面探讨了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和具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和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它担负着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以及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方法的任务。鉴于现行大学物理课程以考代评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一个由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测试评价和综合评价组成的新型评价模式,从而丰富评价的内容,拓展评价的方式,完善评价的功能,增加评价的主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程领导作为新兴概念,其本质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的课程行政体制。它在课程政策上强调分权;在学校层面的课程环境的营造上强调效率更高的活动组织,使社区和家长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学习方法上强调集体学习与探究学习;在学习评价上强调由单一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化。课程领导立足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在共同生活和个人生存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不仅能够了解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改进学习提出建议。因此,在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只有使评价充分实现这一目的才能称得上“有效”。那么,如何才能使评价更为有效呢?艾伦·韦伯所著的《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现了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一些新趋势,向读者呈现了如何使评价变得“有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作者首先澄清并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是网络学习者主要的学习对象和实现学习的主要场所,而评价内嵌式网络课程学习系统是指将学习评价系统嵌入学习系统中,使学生学习前引导、学习的实施、学习后的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反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教教育理念的转化,高校课程的教学过程也逐渐在发生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目前教育的核心。本文基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评价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来达到所需目的。结果表明:通过让学生上讲台的主动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物理实验和实物实践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以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过程;通过运用知识汇总和实际工程需求为例进行该课程知识的评价,使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的课题应运而生,该课题的多元目标主要指的是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体系。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相似文献   

16.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评价只单单地看做是为了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拔的手段,它不仅丧失了教育评价应有的功能,也必然导致学生对评价的抵触和反感。把评价看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是课程改革期待解决的问题。一、强化自主评价中的自我反观意识,使学生在自我反观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在此体系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和自主学习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职业院校flash课程特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现状、flash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原则、体系建立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建立flash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孙蕾 《林区教学》2010,(6):31-32
当前,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掌握正确、恰当的评价方法,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杨小玉 《文教资料》2014,(11):133-134
本文结合课程实例,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课程考核评价的功能和制定原则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针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融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