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与经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玄学与经学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清晰可辨。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际,学风大变,从章句训诂的经学一变而为谈玄析理的玄学。这思想变迁之间存在着一条内在理路,也就是汉末经学自身理论困乏,由此带来儒学对理论性资源的渴求,进而促成了对道家思想的引进。这肇始于对烦琐经学的不满,经由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及对经学诠释的改造,儒道思想的合流之势逐渐扩展,最终造就了魏晋玄学的新思潮。  相似文献   

3.
玄学对南朝经学影响,一是在学科设立与学人治学上的两者交叉,二是使南朝经学多以“讲”、“谈”形式表现义理,三是使其彻底破除了汉儒固守师法与门户的陋习,四是使其学风讲究变通,五是激发了儒学中的一些新思想的出现,如以自然观看待鬼神,故南朝士大夫中持无鬼论者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4.
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作为魏晋学术最具代表性的两支,面对需重建已崩毁的汉末解释系统的时代课题时,前者以挖掘儒学固有资源为主,后者更多借助道家之力;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此为两者殊途之处。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已被奠定,这一前提规定了两者是立足于振兴儒学而进行解释系统的重建;在重振儒学凝聚社会精神作用的目标上,两者都不成功;但它们重建解释系统的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此为两者同归之处。  相似文献   

5.
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魏晋则玄学盛行,汉代学风和魏晋学风截然不同,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后近300年来经学盛行,至东汉末,天下大乱,经学衰微;魏晋时期,则盛谈老庄,这是经学本身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朝时期,中国的诗歌理论有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诗论名著。当代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儒学衰微和玄学兴盛所致。本文认为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兴起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起主导作用相关联。士族地主不同于汉代宗族地主,他们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强大的宗族,以世积文儒、位居清要,性尚通脱、重视自我及侈情奢华为特征。玄学的兴起和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都是缘于士族的习性及其对思想文化的新好尚。中古诗论家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的诗论体系都是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收了玄学及其他有益的思想成分,是儒体玄用而非玄体儒用。  相似文献   

7.
廖平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所在的年代是儒学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走出历史的时代。所谓廖平与近代经学的终结,一是指他所建构的孔经天人的经学理论,最终完成了使经学完全脱离现实和历史而走向终结,廖平经学理论以尊孔、尊经为宗旨,但孔子和六经事实上都被廖平所任意篡改,名为尊孔、尊经,实则视孔子为玩偶,六经为躯壳。杂引诸说,牵强附会,其结果漏洞百出,互相抵牾不说,尽管从主观上维护经学,企图为经学设计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从形式上对孔子和六经作了登峰造极的神化,而事实上,这一切本身正意味着对经学的否定。二是经学作为西汉中期以后,中国诸王朝的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学说,它包含了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谓经学时代,即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时代。随着帝制时代的解体,经学时代也必将终结,这也就意味着经学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准则并为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的结束。三是就经学史意义而言,廖平经学“平分今古”的发明以及以地域论古今的创获,又最终完成了清代经学复古两汉经学直入周秦的学术历程,解决了经学史上经今古文之争的千年诉讼,从学术史上为千年经学的这一核心争论画上了句号。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廖平经学宣告了中国传统经学的结束和现代史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王应麟是南宋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在经学方面也有重要建树。王应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他所一贯禀持的经学思想作用下的结果。他的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视对逸经、汉魏旧注的辑佚;兼采宋学;学求其是;经史贯通。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欧阳修的身上,学者、文人、官僚是三位一体的,因而欧阳修的学术、文学与政事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和复杂。讨论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欧阳修的文学面貌和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考察,作者指出,欧阳修的经学成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疑传惑经以尊经崇道;二是弃章句重义理与推人情、重人事。欧阳修的尊经崇道的经学观念和重义理、推人情、切人事的解经方法,深层地影响到了他的文学观念及创作,主要是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关于文与道,欧阳修既强烈要求文以明道经世,也注意到了文学自身的特性;二是关于平易畅达和怪癖生涩,欧阳修倡导并维护了平易畅达的文风,而对怪癖生涩之风严加贬斥,这与他解经注重人情、关切人事紧密相关;三是“简而有法”与“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这两种主张,分别与他对《春秋》和《诗经》的看法有着深层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西晋太康时期,诗风崇尚典丽华美,诗中写景之句多是繁复绮靡,虽铺列锦绣,却了无生气。这一时期的诗人惟有左思,以其高旷的胸怀写出了风格和气质迥异于时人的诗歌。但是其诗中所表现出的玄思与玄学影响历来研究者鲜有论及,本文拟从左思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生活经历来探讨魏晋玄学思潮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力求揭示创作主体深层的心理底蕴及诗歌风格变化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是两个独立的文学思潮,但关系密切,颇具渊源,常被学界相提并论,混淆使用.二者具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叛,都受到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影响,都将真实、客观视为文学最重要的品质.但二者在对真实观的理解、受科学影响程度、人物塑造、作品的倾向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廓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财务与会计工作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门科学,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会计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并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本文就财务与会计的本质联系与区别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3.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春秋前期的柳下惠与春秋后期的孔子思想之同异:两人都是周礼的维护者,而孔子却有变革的思想;前者是"仁"的实践者,而后者却是"仁学"的创立者;前者是"和"的实践者,后者却是"和"理论概括者;前者始终坚持"直道"精神,后者既肯定"直道",也包含"权"变.文中并指出了两者思想同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6.
延安整风运动和建国初期的整风运动,在中共党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拟从整风发生在关键时刻、整风的方法、党的领导与当时的中心任务三个方面来分析两次整风的相似之处;从发生的背景、内容、准备和进行的时间以及存在和遗留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他们的相异之处,以期对党史研究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代英语和汉语的标点符号在形式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如种类、用法等方面的差异,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对英汉标点符号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因此在习语的使用上,特别是在运用形象比喻上各有特点。习语的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使得它在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上,比其它语言成份在体现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英汉语言中的中西文化与风俗习惯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的趋同现象、趋异现象及其民族性,探究了其异同的文化根源及文化内涵。这一问题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英汉互译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