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配合今年“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发挥舆论监督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首都10家新闻单位近日联合评出1997年以来发生的“侵害消费者权益十大事件”。 这10大事件是:山西朔州特大假酒中毒事件;北京卡式炉爆炸少女毁容事件;内蒙古邓成和长话费事件;福建邱建东“一块一”话费加倍索赔事件;  相似文献   

2.
尽管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在当前已算不上什么特大“新闻”了,但是笔者仍然记得山西晚报曾经报道过,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河南灵宝市妇幼保健院侵权事实成立的一审判决引起的社会热议。此案的判决再次为那些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而不顾,随意违法侵害网络著作权的网站经营者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使笔者深深感到,加强网站经营者维护著作权法的自律意识,在当前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问题。“灵宝妇幼”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几年前,山西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委托某科技公司为自己制作了网站页面。2005年3月,该院发现河…  相似文献   

3.
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以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侵权行为具体化至新闻法学领域即为新闻侵权行为.①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介刊播失实新闻或虚假广告对群众的财产权利造成的间接侵害;二是抄袭剽窃造成对他人著作权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4.
一、媒体侵犯隐私权的种类 媒体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可分为采访侵害隐私权和报道侵害隐私权。 采访侵害隐私权,主要指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1)监视。即媒体工作人员监视新闻人物的活动,侵犯其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空间。(2)私拆信件及偷窥他人其他文件资料。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公民个人所有的文件和资料属个人财产,未经允许记者不得探知其内容。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不以在  相似文献   

5.
微博侵权现象伴随微博的产生而产生,且对社会危害日益凸显.微博侵权的表现主要有著作权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侵害、姓名权侵害、名称权侵害、商标专用权侵害等六种类型.微博侵权的特性一是其传播特点加大了侵权的危害;二是构成微博侵权的博文往往指向性更强且更直接;三是侵权主体具有广泛性并难以识别;四是侵权具有即时性等.文章提出了完善相关网络侵权法律、提升微博用户媒介素养、提高微博运营商管理水平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10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与以往司法解释不同的是,同时还发布了8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这种做法,在我国尚属首次。这8例的第一例,便是徐大雯诉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  相似文献   

8.
蒙晓阳  李华 《当代传播》2011,(5):79-80,84
作为新闻媒体侵害人身权研究的薄弱环节,新闻侵害安宁权现象较少受到关注.近来一部分调侃新闻和钓鱼报道已成为新闻侵害安宁权的“新主流”.基于安宁权应受保护的法治精神,在详细分析部分调侃新闻与钓鱼报道侵害被报道对象安宁权现象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主张新闻媒体应尊重被报道对象的安宁权,并在新闻实践中遵循若干自律准则.  相似文献   

9.
马骋 《新闻记者》2008,(5):39-42
《新闻记者》今年第1期刊登了由京沪两地媒体与法律界人士共同起草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普遍关注。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的诉讼。近年来成了全社会目光聚焦的热点之一。当前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涉及侵害名誉权纠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1.
山西联通、山西电信、山西网通等通信运营商虽然对山西移动发起了多轮“攻击”,但是,山西移动俨然“独领风骚”。山西移动为何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通信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山西移动相关负责人指出。这完全得益于经营分析系统为山西移动提供的巨大“商业智慧”。依靠坚实的经营分析系统,山西移动正在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自己的“领空”。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新闻侵害名誉权在新闻侵权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论著,大多把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相提并论的。其实,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的名誉权固然有很多共性,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异之处,本文拟专门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孙波 《青年记者》2010,(14):72-73
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以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侵权行为具体化至新闻法学领域即为新闻侵权行为。①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0,(16):119-119
在目前现有条件下,解决记者人身不受侵害和新闻单位利益不受侵害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身。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和行业自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于2003年下半年共同出台了《湖北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六不准”》规定。规定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管理的有关规定并自觉做到“六不准”:不准泄漏国家秘密不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不准传播有害信息不准制造虚假新闻不准以曝光相要挟谋私不准搞有偿新闻。笔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六不准”就是六条高压线,碰不得,它的出台非常及时。在山西繁峙县金矿…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5,(11):45-4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据最近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法官协会联办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研讨会透露,目前在名誉权案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案约占20%。众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10月9日,最高法公布8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徐大雯与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
  ——精神损害赔偿应与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相适应
  案例二: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  相似文献   

18.
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一直为业界所关注。本文对一些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如何规避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新闻报道中侵害相对人名誉权的问题已得到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但对在新闻报道中侵害相对人隐私权却还未予以足够的关注。隐私  相似文献   

20.
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的地面文物甲天下,这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那些寺院、壁画、石窟矗立在那里,无言诉说着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是山西在文化方面的硬实力,而在文化的软实力方面,山西依旧有不俗的表现,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丰富。这一硬一软,构成了山西丰富而又多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