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愁     
愁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时究竟为什么发愁,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几乎每一位诗人都要书写愁绪。一般生命顺畅、仕途通达之人是没有什么愁绪和痛苦感的,而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仕途不顺,生活经历不幸的人总是会有满腔愁恨和满腹苦水需要倾吐和宣泄的,于是便凝成了各种各样的愁绪,并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沉重的文辞将它表达出来。在壮阔的诗歌长河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从内容上,表现为以下几种:1、离愁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李商隐说:“人生死前唯有别”,柳永说:“多情自古上离别”。几乎每位诗人都有些离愁的篇章,这离愁中夹杂了友情、亲情、恋情以及仕途坎坷之痛。奇句迭出,令人啧啧圣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这是亲情的别离,是母亲对儿子的别离。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是朋友的别离,充满了离别时的关爱和安慰。写的无限深情而又大气磅礴。“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  相似文献   

2.
情系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要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一语道破了离别的魅力。离别,好似西施脸上的病容,仿佛浔阳江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约,宛若断臂维娜斯无语凝噎的倾诉。离别,蕴含着一份忧伤的气质,沉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愁。离别,有着幽冷的清香,我无法拒绝。林黛玉,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天生喜散不喜聚,正如她所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折射出了她与爱人赵明诚离别时内心的空旷、凄楚的感伤;王维可谓是性情中人,他对离别的诠释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  相似文献   

3.
<正> 人生自古伤别离,纵有千言万语难以尽抒。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人由于离别的背景不同,其千情百感也是各不相同的。纵观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志士为了抒发这种别离情感,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送别的作品。在这些众多的作品中,唐代的送别诗可以说是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4.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每个时代人们对离别的共同感受.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们来说,离别就尤其触动他们的情怀.灞桥折柳.长亭伤别,自古不尽的相思别离之泪,衍化出绵绵不绝的送别之诗.盛唐诗坛气象万千,送别之作亦佳什迭出.名篇璀璨.然而万语千言别离之情,似乎都不出这样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作者,便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的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给后人留下了70多首送别之作,其情其态,都显示出有别于其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5.
案头有着这样一份资料,浙江省永嘉县桥兴中学两年里发生了两起恶性案件:一是4名初中生在上课期间,在教室楼梯口,将一名学生活活打死;事隔不到一年,两名初三学生,又因勒索钱财,将一名女同学乱刀砍死。  相似文献   

6.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它具有以下特点: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别离是常事。诗歌中,离别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描写主题。离别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理解的含义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虽然字字句句都蕴含了离别之意,但他创造的意境独出心裁,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黯然消魂,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自古就是伤感凄凉的代名词,无数人墨客或哀怨或缠绵或悲凉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别情的悲歌:“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在一切别离的悲歌中,柳永的《雨霖铃》“余恨无穷,余味不尽”,总能给我们一份别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您好! 殷殷情意,终系不住欲行的脚步。再见吧!情同兄妹的同学;再见吧!一如父母的老师。三年时光,匆匆地流逝了。相聚不知珍惜,别离才感情重。此刻,离别的晚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文教资料》2006,(24):90-91
弘一大师既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集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戏剧于一身;也是近代难得的高僧大德,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透过诗歌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是认识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捷径。夜泊塘沽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1.1901年3月底,李叔同自沪返津,船至大沽口,面对义和团和洋人打仗后的残破情景,感时而作。当年夏天在上海,李叔同把此次北上探亲的见闻整理成《辛丑北征泪墨》(1901年为辛丑年)一文,并把途中所作…  相似文献   

11.
(因为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从未谋面,彼此不熟悉,故教师和学生随便聊聊,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上课——) (屏幕展示“在活动中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理念。同时播放李叔同《送别》曲子,作为背景,导入)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读过一篇名叫《从李叔同的"三鞠躬"说起》的文章,它写道,李叔同先生在上音乐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他没有立即点破。等到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上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而 ,要使学生围绕着教师的上课思路展开积极的思索 ,就要把握好教材的感情基调 ,运用情感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艺术情境 ,把学生引到这种情境中来 ,造成一种强烈的共鸣 ,激发交流 ,产生互动 ,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把教学第一次引向高潮。  笔者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学院礼堂执教《分式》一课 ,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式 ,知道可以用整式表示某些数量关系 ,但是不是所有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整式来表示呢 ?请看下面的问题 :  列代数式填空 :   1998年八、九月份 ,…  相似文献   

14.
偶然,在杭州虎跑寺“李叔同纪念馆”里,读到了漫画家丰子恺的一篇回忆文章,大意是说,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受教于李叔同。有个学生在上音乐课时老读闲书,有个学生则随地吐痰。他们以为老师未必知道,其实李先生一清二楚,不过他并不立刻当众厉声斥责。直到下课了,他才轻声说:“××和××等一下再走。”等到其他学生都走出课堂后,老师才缓缓地说:“下次上课不要看闲书,也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最好是沉默。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题记也许是因为早已经注定,懵懂的初一就有一根弦深埋心底,是愁绪,是留恋,是别离,所以,当老师播放李叔同的那曲《送别》时,我们都湿润了眼角。微低下头,低声对同桌说:"好伤感的曲子啊!要是  相似文献   

17.
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最好是沉默。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题记许是冥冥中说好的注定,懵懂的初一也常有一根深埋的心弦,是愁绪,是别离后久久抹不去的留恋,所以当老师放李叔同的《送别》时才会眼角温润一片。微埋下  相似文献   

18.
<正>1912年,李叔同担任杭州师范学校的老师,教音乐和图画课。虽然不是主科,但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也很听他的话,因为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音乐、绘画课通常安排在下午一二节,年轻人的心情不免松懈些。李叔同通常很早就坐在教室里,面前放着点名簿、讲义和粉笔,他会先在讲台上说明单元要点,讲述歌词,然后再进行范奏。在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有一次,李叔同正在给台下的学生范奏,一个学生勾着头,在看闲书。琴声未停,他以  相似文献   

19.
张晶 《江苏教育》2023,(44):92-95
<正>六月的早晨,清新的空气中还透着一抹微凉。我坐在挺拔如小树似的毕业班学生中间,微笑着面对摄影师的镜头和他们齐声喊着“茄子——”。我和学生又留下一张离别的照片,我感到有些伤感,更多的是欣慰,因为这是幸福的别离!走上三尺讲台20多年,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回顾陪伴学生一同成长的教育生活,珍贵而难忘。我也曾有过懵懂、迷茫,尝试过模仿、借鉴,一路走来,或曲或直。这段从青涩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吧。  相似文献   

20.
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离别诗词的意境有着独特的审美韵味。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神伤。鉴赏离别诗,捕捉作品特有的意象,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深究其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以下几种意境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