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国学的定义发起于20世纪,一般是以儒学为主体,包含哲学、史学、文学、伦理等各类学科,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是以经、史、子、集为一体的文化体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代教育中对国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大力宣传国学精华思想的同时,国外也兴起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沉积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繁衍至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更新,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国学经过众多学者的提炼和改进,已经大量融入现代教育中,并对我国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学术研究,夏商周时期,国学被称  相似文献   

2.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植入国学教育这个有效载体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用国学经典来启迪孩子的智慧,使其增长知识、规范行为、培养人格将对其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大有禅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并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高校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国学在新时期的教育意义,努力揭示其价值并按照现代理念进行改造与推广,将国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陶,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国学”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就存在很大差异。“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在当前的“国学”文章和“国学”宣讲中,既有专指儒学或孔子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分的,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  相似文献   

6.
臧云鹏先生为《国学大师之死》所写的序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一文对"国学"进行了如下定义:"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在藏云鹏先生看来,国学的复兴是"大趋势"、"大洪流"。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当前国学热的现象,回顾了国学提出的背景;指出应该正确认识国学:国学不是汉学,国学不一定是书,国学并不全是精华,国学是动态的,国学同世界文化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并建议学一点国学。  相似文献   

9.
对于职业大学的学生来说,外国学这门课是陌生的。外国学是一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广泛阅读、兼收并蓄国外学的精华、提高学生学素养的一门课程。因此要讲好这门课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知识边界的建构是学科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在知识边界的视角下考察并分析了近些年国学学科化的边界策略及其困境.为了将国学建构为一级学科,国学学科的倡导者提出"新国学"和"大国学"的知识策略,以消解国学与外部政治环境之间的潜在冲突.此外,倡导者在学科建构中一方面突出了中西方学术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汉学作类比,以期建构作为整体之学的"国学学科"的必要性.这些策略和努力并没有实现国学学科化的目标,其重要原因在于国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嵌入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之中,国学与文史哲的知识边界模糊,其学科建构缺乏来自研究实践的支撑.国学的学科化进程为反思既有的学科治理制度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认为国学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国学教育可以弥补西学教育的不足.把国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二是要建立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储备国学师资.  相似文献   

12.
李中华 《教师博览》2010,(12):12-13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认为"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是一个国家学术文化的总称。传统观点认为国学博大精深、类目繁多,往往被束之高阁。甚至认为国学早已经过时,只是《百家讲坛》的那些专家们在乐此不疲的研究而已。殊不知国学不仅是一批宝贵的文学矿藏,更是思想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些年,特别是《百家讲坛》等有关"国学"的电视节目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国学热"。那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不应该仅仅是一堆供人研究的材料,更应该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对国学了解的程度并不乐观,对国学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阅读国学经典的意识比较淡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明显低于对于专业书的关注。他们对国学的学习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畏难情绪,期待国学传承形式的多样化。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相似文献   

16.
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蕴藏于知识与技能中的"精华"。学生只有对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极限思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不能以超纲为由,刻意回避,而应找到渗透极限思想的"触发点""爆发点"及"落脚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近十余年,"国学"作为一个陌生的老词又出现在文化界、教育界乃至政界人士的口中,出现在中小学校园的墙壁上、课堂上。何为"国学"?从概念本身到如何对待国学,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界有肖川之类,骂"狗日的国学"的;当然也有呼喊用"国学"争取民族自立、延续文化命脉的。不一而足。但没等理清楚,或不屑于理清楚,中小学却轰轰烈烈"国学"了——人们在分不清何为国学、何为经典、何为传统、何为民俗的情况下,不问精华糟粕,不分年龄学段,一哄而上了。于是,校园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蕴含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用思想进行班级管理的建议,以期汲取国学精华,古为今用,搞好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19.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精华就是"德",在当代国学盛行必然有其理由,因为"适者生存",流行必然是社会之需要,更何况是精华。文章从做人做事、孝悌、人格等方面做出点滴思考,让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梳理分析吴宓在清华学校和留美及回国初期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可见其很早就注意到新教育必须有系统有精神,并提出造就新教育应采撷中西传统文明之精华;希望借鉴美国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些基本观点为吴宓长期从事比较文学教育、坚持十一年主办《学衡》杂志、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培养"博雅之士"提供了精神支撑,为后人理解其厚实的大学教育思想揭示了源头,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