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正>1.感知文本,知道怎样读。教师应首先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让学生模仿课文录音,进行跟读,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句子中出现的升降调、重读、连读等现象,同时予以显性标注(如用色笔),强化视觉效果。如新译林版《英语》(下同)四年级上册Unit 5 Our new home的Story Time板块的对话朗读指导时,可通过PPI给出鲜明的符号标注,为学生朗读时做很好的示范与引领。这样,通过聆听文本录音,让学生自己尝试在书本上进行标记,自主识别出相应的语音、语调,形成一定的朗读策略与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到了高年级,他们就可以扔掉教师提供的这一拐杖,自己独立行走了。  相似文献   

2.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乏味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写两种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篇篇如是,课课尽然,味同嚼蜡。尽管教师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可学生却昏昏欲睡,效果甚微。 要改变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使学生对课文读出感情、读出味来。 诵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进行思想政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读很重要。让学生初读时敢于提问。学生初读一篇新课文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题目、生字新词、难句、课文内容等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5.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朗读一直没有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重讲轻读”、“重问轻读”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书是前提。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相似文献   

7.
古人把诗书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诗书味之“太雯”,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均为千锤百炼、精心推敲的佳作,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读出“美”味来。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背景下,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只有达到阅读活动的创新,才能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贾志敏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见《小学教学》2009年第九期卷首语),老于是谁呢?于永正老师也。他到底有什么忧虑呢?还是先让我们来听听吧:初春,桂林,我们不期而遇。是夜,  相似文献   

10.
反思当前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似乎又走进了另一种误区:孩子们的朗读声高潮迭起、讨论声此起彼伏,却始终不见他们写点什么;随手翻阅几本学生的语文书,干干净净,却看不到笔墨痕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既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又时常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这样的课堂才是键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乏味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然而,通过笔者的观摩和调查,发现目前英语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花最后的几分钟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书中的对话。二、学生朗读英语时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英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在享受声像和多媒体等便利时,也渐渐步入了虚化的境地。它们主要表现为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我们才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中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名句。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相信学生,认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与其让学生读,不如教师自己多讲些,把自己所知道的、要求懂的或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语文老师都把朗读训练看得十分重要,用心地想要把学生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可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了,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吕雪梅  王萍 《山东教育》2013,(Z1):58-59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作为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作为了首要目标,极大地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中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使课文在某种程度上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阅读文字后,会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表达出的画面都不尽如人意。要知道画面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而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语文材料感知和体验的多元性和个性化。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读出作者易,读出自己难。因此,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