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奇特的。陀氏总是热衷于揭开“小人物”的心灵隐秘;将表现人的分裂意识当作贯穿终生的创作题材;在他的小说中隐藏着一条作家寻求自我的心的轨迹。随着对心理领域的不断开拓,陀氏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大胆创新。在他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中,有的将传统艺术手法直接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有的对传统艺术手法既有所继承,又有所突破;有的则纯属陀氏独创。陀氏洞悉内容与形式间的辩证关系,顺应了其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阅读陀氏的作品,我们会对其作品集中统一而又骤变的时间空间、紧张突兀而又浓缩的情节冲突、精彩纷呈而又漫长的对白独自的创作特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陀氏的这一创作特征不同于以往欧洲小说,可以称之为共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3.
李翊 《文教资料》2006,(6):48-49
《白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量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陀氏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他的小说的中心是人类学、伦理学和宗教思想。陀氏是在人世间为人类寻找崇高生活意义的作家,在这一点上,他更是体现为一位伦理思想家。他所有的作品所力图捍卫的就是人的命运和人的尊严。在《白痴》中,作品主要探讨了关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关于无神论和虚无主义的道德后果以及通向内在幸福的道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克鲁泡特金的《俄国文学的理想和现实》和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很多研究者都参考、移植、甚至原封照搬其中的观点及论述,前者对陀氏作品艺术性的质疑和对思想性的定位、后者所提出的"审问灵魂"的问题,都成为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陀氏研究的基本论调和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被读者的接受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带有"反动倾向"之类的作品遭到严重的冷落;而揭露社会黑暗和同情社会底层的作品却大受欢迎。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四部———《穷人》、《死屋手记》、《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这些作品的译介和接受的情况可见,陀氏是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中那只“有强烈意识的耗子”不喜欢按照理性与利益的规定去做事,在此意义上,他无聊.但“耗子”还有一种愿望,他相信在“二二得四”的人类利益清单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宝贵的尊严意识:人想要做他愿意做的事,想要证明自己是人,而不是被理性操控的提线木偶或是钢琴上的琴键.他为此否定规则,否定理性,甚至拥抱苦难,制造破坏和混乱.这个主题在陀氏之后作品中得以延伸,其笔下主人公多抱此否定思想并走向毁灭.“耗子”的“尊严意识”是这部小说精神意涵的核心,也是打开陀氏其他作品思想世界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汉译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兴盛于20年代后期,30年代逐渐成熟、深入,在40年代,陀氏作品翻译的坐标体系基本完成。纵观整个过程,在历史情态、媒介作用、译本来源、译者贡献上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说,中国陀氏作品的译介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它深刻地影响了五四新文学之后中国文人的心理情结与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视为一个反犹主义者.但陀氏为什么反犹,却一直未得澄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廓清陀氏笔下“犹太人”的两层含义:一,犹太种族;二,“犹太人思想”.陀氏的大部分反犹话语是将矛头指向以功利主义为道德表象、以资本主义为现实形态的“犹太人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立场使他走向民族主义,我们应有所反思,警惕对陀氏的“圣化”.  相似文献   

9.
1847年,年轻而激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在小组会议上他激情昂扬地朗读了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陀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短短几分钟的朗读居然改变了他以后漫漫人生的方向。1849年,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被执行假死刑。这次从迈向地狱的漩涡到忽然重获新生的经历,让陀氏体会到了人类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时空交错感。再加上西伯利亚的苦役,陀氏早年的锋芒和锐利最终被磨尽了。但是,重整旗鼓之后的他,却让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愈发耀眼的全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作品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并最终成为支撑俄罗斯当时文坛的擎天柱。别林斯基早年赠送给他的"俄罗斯文学的天才"这一称号,或许用在后期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是俄罗斯思想所深刻体验着的。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一思想问题十分关注。通过对其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可以看到陀氏认为个人的命运远比世界和谐重要得多。他相信,只有建立一个全新的神权政体,才能实现关照个人命运的理想世界。陀氏这种解决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的方式存在弊病,但他对于个人比世界和谐重要的观点是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在世界文学画廊里,文学作品反映社会、人生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伦理道德的交异,有的则是专门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类灵魂深处的“杂色”,揭示造成这种“杂色”的社会现实。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斯托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如此。陀氏的作品以“残酷”为特点,将笔触插入人的内心,剥去人的心灵的外  相似文献   

12.
大凡作家都爱用笔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座被托尔斯泰文学高峰遮掩了的更奇特的高峰,他倒并不为寻找某种特殊的含义去使用笔名,甚至更名换姓,他恭敬地将父辈赋予的姓名一直用到他本人去世。然而,陀氏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起名字却煞费苦心,时而格外审慎,时而又异乎寻常的执著。陀氏小说中有些人物的姓名源于作者的亲戚,朋友和熟人。陀氏有个外甥女,叫索菲娅,小名索涅奇卡,陀氏对她特别钟爱。《罪与罚》中,有个被迫跳进火坑当妓女的姑娘,它的名字也叫索菲娅。《农民马列伊》里,马列伊是个憨厚直爽的庄稼汉。还是在陀氏九岁时,就曾经在父母的田庄见到过这位农民的原型。小说问世若干年后,作家的弟弟曾回忆说,这位人物原型的小名就叫马克。  相似文献   

13.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危机意识与共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并且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力图从陀氏与现代主义相沟通的思想意识、相继承的诗学艺术入手,寻求答案,着重分析陀氏以共时艺术传达出的人的命运危机、思想道德危机、以及延伸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焦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杀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重要事件,且具有陀氏的独特风格,但历来对这一问题缺乏整体关注。陀氏小说中的杀人包括杀人和自杀,它指向毁灭生命的行为。人物的杀人不同于以往单向度的动机,其杀人行为有着内在辩证的推理逻辑。是理性在对上帝的质疑与挑战下为了人的价值,与信仰的矛盾斗争,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道德与个人意志两方面。有其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格、作品历来为人们评说,但对其小说的审视及评价,更多的是建立在意义层面之上,而对小说写作技巧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陀氏能够以客观的艺术方式和写作技巧来表现另一个性、他人个性,是他对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物质决定论对立的角度评价了陀氏的“现实主义”,重点分析了陀氏的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心理内容,包括二重人格、心理分析、下意识和梦等;同时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忽视了陀氏的价值立场,即其宗教信仰。从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角度看,陀氏对物质决定论的抗议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寻求个体的生存意义,留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陀氏的小说中人物几乎时刻处于痛苦的境地之中,这种痛苦大多源于一种内在的罪感。正是因为罪感的内在化,使人们更加愿意经受苦难,以净化自我,同时也对背负罪恶的人表现出同情和宽恕。本文以中篇小说《永久的丈夫》和《涅朵奇卡》为例,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对比来展现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难叙事中的罪与恕主题。  相似文献   

18.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源于陀思妥耶夫基小说的复调性、对话性,不过却否认与疯癫之间的联系,显然是不符合文本事实的。因为第一,巴赫金恰恰是在陀氏的而非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了“对话”的,而疯癫却正是陀氏小说明显的特征;第二,实际上,巴氏所举的“对话”例子,从形式上看并不是“对话”而是某种“拷问”,从内容上看,更象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谵语。据此,可以说明“对话”与“疯癫”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角度审视“对话”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每部小说描绘的都是多个具有充足价值的完整的“声音”,塑造的都是一个个互不融合的“他人”形象。正是这些声音、意识、形象的相互争辩和斗争,构成了陀氏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人”何以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本文试图从陀氏构形见解的角度来洞悉小说世界中的“他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