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唐僧与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二者本是唐僧为师、孙悟空为徒的关系。但除了这层明显的关系之外,唐僧与孙悟空之间还存在诸多隐性的关系。换一种视角观照,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探究唐僧与孙悟空的其他关系后会发现,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存在隐性的夫妻关系、倒置的师徒关系和隐性的父子关系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形象的意识活动因子和心灵的幻影,孙悟空的性格发展过程也就是唐僧苦心修炼取经成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石猴,到一个大闹天宫直逼玉帝弃位而逃的反封建斗士,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名动天地,令人热血贲张,为之赞叹。唐僧,由一个如来身边不认真听课的逃学书童——金蝉子,到一个肉骨凡胎的和尚三藏,其肉头肉脑的形象令人恨其不争哀其不幸,  相似文献   

4.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诸多论者对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解读往往从政治的角度,从人物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为依据。本文试从生命个体的普遍性上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通过个性化的手法用孙悟空这个个案,形象地展示出一部人类追求史。书中的种种情节都是人类追求之心路历程的光辉印迹。孙悟空的生命历程可分三个阶段:闹龙宫地府——大闹天宫——护卫唐僧西天取经。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失败,到西天取经的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蕴涵着光辉的生命历程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多层文化意蕴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对他也应该有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解读。从五行学说、生命科学、文学创作、原型学说乃至童话学、宗教学、比较文学等各个方面去“看待”孙悟空,都可以得出不错的结论。然而笔者更愿意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孙悟空,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放纵与收束的象征,同时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崇高美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带着学生读《西游记》,他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孙悟空的神勇,猪八戒的可笑,而作为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唐三藏则常常被忽略。既使被提起。更多的也是埋怨,怪他人妖不分,乱念紧箍咒。折磨悟空。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现代大众语境下,解读孙悟空这一传统英雄形象,甚所呈现的世俗化、感性化、拼贴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这一形象的时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吴承恩有意将唐僧塑造成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逢难必哭的形象。本来作为师父和实际的领导者,唐僧应是一个很刚硬的形象,但是在师徒四人中他却成了最不遭人待见的角色。而且唐僧本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几个徒弟保护其去西天取经展开的,但是在历来的研究中,专门研究唐僧的很少,反倒是他的徒弟尤其是孙悟空备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11.
王琦 《文教资料》2009,(6):29-30,238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2.
小说《西游记》通过语言、情节、意象,尤其两个主人公人物——孙悟空和唐僧的心路历程的展示,看出小说的主旨是意在写一部求放心的寓言书:绝对的自由固然可爱,但那多是宣泄而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经过艰苦的追求,才能达到生命的最辉煌;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受环境左右,缺乏悟性和超脱精神,喜怒哀乐忧惧会始终羁绊着他,那他的人生也就缺乏有层次的递进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从唐代玄奘西游到明朝中期长篇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前后经过了将近八百年。在这近八百年中,唐僧取经的故事经过了众多沙门弟子和民间艺人的演绎,人物和情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经人由玄  相似文献   

14.
从唐代玄奘西游到明朝中期长篇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前后经过了将近八百年。在这近八百年中,唐僧取经的故事经过了众多沙门弟子和民间艺人的演绎,人物和情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经人由玄奘一人变成由唐僧师徒五人组成的取经队伍,情节上也不断神话化、怪异化。  相似文献   

15.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中从出生到兵器,处处都透露着大禹的神话原型。同时在碧波潭一段中出现的九头虫,就其原型是古代神话中的玄鸟和相柳神话的结合,以及这一段中出现的二郎神,反映出碧波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治水神话的翻版,同时也反映出孙悟空的大禹神话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唐僧取经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唐僧之所以能够取经成功,除了他有坚定的信仰和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位本领高强的徒弟孙悟空,他之所以能借助三徒弟的力量特别是孙悟空出众的本领取得真经,还在于他有约束孙悟空的紧箍咒这一至胜法宝,孙悟空才会保护唐僧一路除魔降妖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人为孙悟空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会贬低它,反而更能突出地使他表现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成为英雄.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具有鲜明的爱憎,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而他最终皈依佛门,则成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具有造反者与取经人的双重性:作为一个造反者,他的宗旨是反对传统的束缚,要求最大的自由;作为一个取经人,他的宗旨是实现理想,造福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孙悟空体现了吴承恩对现实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无力改变社会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